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据记载,司马台城堡建造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开国元勋,大将徐达(1332—1385)在驻守北京、修筑明长城的时候,为驻扎守卫长城的军队而修建,是长城防线上最基本的防守据点之一。
  明代在建万里长城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把建关隘城堡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明代建国之初首先修的是各大关口,而且也表现在每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时候都没有停止维修或新筑关隘城堡。明代长城的关隘城堡一般分镇城(总兵官驻地)、卫城(军事编制卫一级的指挥驻地)、路城(各镇下辖路的指挥驻地)、关城、堡城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建筑。明代的关城有些是承袭前朝的规模,有的是新建的,它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如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慕田峪关等。
  城堡四周呈矩形,不踞正方位。东西长152米,南北宽137米,总面积20800平方米。
  城南北各开一门,两城门不对称。北门偏西,南门偏东,均呈拱形,高5米,二重门深4米,北门前有一块保存极为完好的影壁,砖石结构,长5.7米,宽0.57米,高3米。两门均严重残毁,仅存简拱门道。
  城墙基厚5.4米至5.6米,内檐用大块毛石砌虎皮石墙,外檐包砌城砖,砖墙大部分已经坍塌剥落。仅仅东壁还比较完整,墙面为一顺—丁砌法,没有溜道等遗迹。壁面收分约9.5%。
  另据老人们回忆,原来城墙上有垛墙,但现年60岁以上的村民已经没有人能记起城门上是否有城楼了。但根据史料,石塘路城堡建有垛口,垛口上备有滚木雷石等守城器具。城门上有三间城楼,旌旗林立,刁斗高悬。因此,可以推测,尽管老人们不记得,司马台城堡作为一个关城,应该也有雄伟的城楼。
  城内作为守军将领办公生活以及储备军粮、武器之用。下街为驻守军队营房和士兵操练之地。
  司马台城,我记事的时候,后边有个后花园,地名叫旧衙门,旧衙门那个房子还有呢,生铁炮挖出不少来。过去往生铁炮里灌药的药支子,都是铸铁的,直径总有七八寸,带个把,将药往里倒,后边有3间房,离了歪斜要倒了,小时候到那里去拣铁蛋子,大的小的都有,那时还有呢。现在没有了,有也在地下呢。
  司马台城堡可以驻扎相当数量的士兵及相应级别的官员,为数座关隘提供战时救援。万历四年以后,城堡还成为提调官或司马台守备公署的所在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提调初设于古北口,万历四年(1576年)将提调从古北口改设司马台,司马台城堡便成为了提调府。据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炎武记载:“自潮河川东——二十里为司马台,有城二门,提调一人守之……”也可看出,司马台为提调府所在地。从司马台长城西12台的题名碑文上看,司马台城堡后期是守备把总公署所在地。因为,题名碑上有“司马台守备”之称呼。另一说为此城在隆庆年间驻提调和把总等军官。总之,由建制沿革来看,司马台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作为长城关隘的城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特别是大明王朝灭亡之后,几乎被荒芜堙没,清朝后期,在吕氏家族的影响下,城堡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
  日本侵入密云地区后,常有日本鬼子的摩托车队从司马台城门鱼贯而入;“文革”时城墙多处遭到拆挖,大多砖石被附近村民垒成了自家的猪圈或牛槽,城墙遭到破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司马台城堡内的一角还有大府,据估计就是管理机关所在地,还有花园、骡马圈,还有多处以碾盘为中心的活动空间。
  1996年9月27日,密云政府公布司马台城堡为密云级文物保护单位,密云文物文化局1999年10月在司马台城堡外立有一碑说明其受保护的身份。
  司马台城堡鸟瞰
  司马台城堡东侧外墙面
  司马台城堡北门内立面
  司马台城堡南门内立面
  重修的城堡南门
  重修的城堡北门
  在司马台城堡外四方还配有四大配套建筑即:“东塔、西寺、南楼、北真武。”东塔为罗家祠堂的塔林,西寺为佛教寺庙,当地人亦称大寺。南楼建立在南山之上,与北面真武庙遥相呼应。此外,城堡西侧还有老爷庙、戏楼和娘娘庙。
  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开国元勋大将徐达(1332—1385),在驻守北京、修筑明长城的时候,主持修建了司马台城堡。而这四宗建筑则是徐达按照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1311—1375)的授意建造的。
  传说当年刘伯温陪同朱元璋视察长城时到了司马台城堡,刘伯温一看四周山脉走向,立刻发现这个地方极不寻常,是一处风水宝地,准确地说就是一处娘娘地,是要出皇后的地方,如不加以制化,要不了多久这里必将诞生一位皇后。皇后的更迭,必然会引起朝廷的震荡,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刘伯温坚决不允许这位未出生的皇后在这里生出。所以他未将此事奏明朱元璋,而是在离开之时,授意徐达,让他务必在修筑城堡的同时,在城堡四方的外围,修建这四宗建筑,以此镇住娘娘地的风水。历史往往会有一些巧合,如今800年过去了,这里还真的没有生出过一位皇后。
  东塔:无为塔
  司马台城堡东边曾有一塔,这是从司马台村的老人们口里得到证实的,尽管很多人并没有见过这个塔。这个塔建于什么朝代,形制是什么样子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司马台的老人们也说不清。
  根据史料和司马台人指证的方位,可以推测司马台城堡东边的塔可能与罗教有关。这个塔的修建,可能是为了纪念罗教创始人罗梦鸿的去世(坐化归天)而修建的。关于罗祖“坐化归天”和所葬之地情况,《三祖行脚因由宝卷》以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直隶总督杨廷璋在其《查明密云罗教一事》的奏章中曾有如下记载:“老祖师,年长了,八十五岁。在北京,司马台,开悟心花。到嘉靖,六年间,正月将尽,二十九,正子时,坐化归天。杨都司,总兵官,助板九块。请匠人,合棺木,入殓金身。埋葬在,镇东北,一里之地。砌一座,无缝塔,晃耀乾坤。只留下,三口儿,古佛在世。有老母,照寻常,接续传灯。”《祖师行脚十字恩情妙颂》描写道:“是正月,二十九,还源结果。入涅槃,坦坦然,坐化端严。总兵官,巡查官,施板九块。请木匠,打龛所,入殓金身。正送葬,家东北,一里之地。建石塔,十三层,晃耀腾腾。”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罗梦鸿的墓地建有一座塔。那么,如果罗梦鸿的墓地在司马台城堡外,即在其传教之地,那么司马台的东塔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无缝塔,或者十三层的石塔。
  另外,直隶总督杨廷璋搜查密云罗教一折,其中详细地载明查抄罗教的情景。内中写道: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查抄罗教时,就曾发现罗祖坟有“无为境字样碑石”,且有塔座树木,一并销毁。这说明,罗祖墓上树碑建塔确有其事。
  还有一个史料可以证明。在《苦功悟道卷》卷末,豁然附刻有“北京众士赞祖塔之文”。其中列载诗文者计有:翰林院中书鹿成王秉忠,僧录寺左善士文奈,武当山灵应观道士抱一子首阳,尚衣监单玉,腾骧左卫所正千户李敬祖,府学生员何仲仁,灵应观道士冲虚子,门下释子大宁和尚等人。大宁和尚在赞祖塔文后面,还恭敬地写下他幸遇罗祖拜师受教的日期是:“正德戊寅岁(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这也是罗祖墓地建有塔碑的有力证据。
  东塔何时被毁?史料上也没有明确记载。如果东塔为无缝塔,那么,被毁的时间可以确定。有史料记载,那座被称为“无为塔”的十三层石塔,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被官方拆毁。
  西寺:大寺
  西边有寺,当地人也称之为大寺。据说为佛寺,建于明朝初期,应该与司马台城堡同期修建。大寺的规模较大。
  司马台的老人们也没有见过大寺的全貌。只见过大寺的基础建制,大寺的石条和砖都在平整土地时拆毁。据当地村民回忆:
  大寺在城西桥东面。1964年大平大整的时候,庙基还在,不过当时看到的都是碎砖乱瓦、乱石头,也有好的石条,大平大整的时候,用一冬的时间全清了,碎砖乱瓦、乱石头,都倒到西边河套边去了,庙基变成了地。
  南楼
  南楼建在司马台城堡南边的小山上,与北边的真武庙遥遥相对,外形与司马台长城的楼子一样。修建南楼的目的应该在于军事防御。根据资料记载,石塘路新营城的山坡上,万历年间也修了一座“南楼”。南楼南面依山,北面傍水。南楼实际是座高高的瞭望台,人站台上远望几十里,便于观察敌情,固守边城。
  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以此作为据点,抗击过日军。南楼附近开始有住户,后来住户没了,南楼的基础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据当地村民回忆:
  南楼我记得也是用大城砖,过去白灰烧的,跟现在用水泥砌房子一样,过去的时候有两片,东边那片,没有解放的时候总闹敌情。南楼有个联络哨,一天放一两个人做联络哨,北边二队上河,官地北边也有一个联络哨。关门那里有了敌情,北边就向着南楼喊,然后南楼就说来敌情了赶紧跑。那时候,好一点的人家,家里一般就养一头驴,一听到喊声,牵着驴背着两件衣服就跑了。
  后来他们二队有人没事做就拆那个楼,把东边拆倒了,大家都抢砖,有的用驴驮,有的用挑筐挑运回家盖房子,一般人家盖的房子,墙头的大部分是城砖。六几年又给西边这一扇也弄倒了。
  北真武:真武庙
  真武庙,亦称玄武庙、玄庙。真武庙中供奉的对象主要为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玄”在中国古代代表黑色和北方。根据道教《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的说法,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14个月,降生于王宫。长大成人离家辞别父母,入武当山修道,经过42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被玉皇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明朝朱棣称帝后,对玄武神极为尊崇,将真武大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并且自比为真武大帝转世。并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建立玄武庙,每年按时派官员进行隆重的祭祀。永乐皇帝还在北京朝廷御用的机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与此同时,在北部边关也修了不少真武庙,以威震北方。所以,在明代永乐年间,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据推测,司马台的真武庙应当也是在此时修建的。这是明代永乐皇帝巩固北方的政治和文化措施,教育守军和村民信仰真武大帝,实际上可以通过信仰,加强子民对永乐皇帝的崇拜,同时,还可以用真武的勇武精神影响军丁,从而达到抗击元朝残部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和骚扰的政治目的。
  关帝庙(老爷庙)
  根据史料可知,在每一个关城周围及内部都有众多的庙宇。其中普遍出现的是关帝庙。主要原因是关公(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他都是忠臣义士,在军事性堡垒内或者周围立关帝庙,供人们景仰,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军丁和百姓的忠义,这有利于保家卫国。
  老爷庙正门的两边有闲空,一边一个大马桩,大殿门槛很高,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倒。墙上都画着像,一段一个故事,比如过五关斩六将。院里有一棵老柏树,树干直径将近2米,3个成年人搭手才能抱一圈,树高10米以上,树冠像一把大伞一样,有几百年的历史。
  门边有两个汉白玉石墩,有1米多高,还有那个门槛,里边刻点云子沟,还有一个大钟,一个罄,那罄有火盆那么大。
  戏楼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在北方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几乎每村都有戏楼。司马台的戏楼建在明朝初期,与关帝庙接连在一起。戏楼较高,台基高1.7米。因兼作门楼,台下有门洞,由此入庙。整个戏台面阔三间,台口四柱,宽10.2米,歇山顶,灰筒瓦。有前后台之分。前台进深4.1米,后台进深4.2米,计8.3米。戏楼作为农村娱乐场所。
  戏楼前的广场能容纳2000~3000人。当时很热闹。过大年、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或是哪个商家做成了一笔大生意,戏楼上都是好戏连台。每年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更要唱上三天大戏。不但司马台人,便是相邻几个县的人,也都不远百里来看大戏。
  娘娘庙
  据村里老人回忆,娘娘庙的规模比较大,也叫髽鬏山庙,位于山上,前头上不去,只有一条小道。娘娘庙正殿4间供奉着正宫娘娘、西宫娘娘和东宫娘娘。娘娘庙像是泥抓的。
  娘娘庙旁边还有一个玉皇庙。司马台梁头还有一个小庙,叫马王庙,在城北边,城西边下边有个河神庙,都是画像。
  娘娘庙坐落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娘娘庙后山上有一眼井,能供应庙上所有的人吃水。虽然这里并不缺水,但是别处打不出水来,只有这里可以。
  娘娘庙有庙会。每逢庙会时,逛庙的人很多,来来往往摩肩接踵,烧香拜佛的人不少,有求娘娘送子的,有求观音菩萨消灾免难的,有买卖东西的,购物听戏的,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娘娘庙附近村落也有。在沙岭子村北,有一座独立的山峰,横亘于沟中,它的上部山体陡峭,峰峦如犬牙。在两峰之间的鞍部,人工平出一块不大的平地,上面曾建有一座娘娘庙,供有娘娘和玉皇。过去每到四月初一,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此上香。解放后庙被拆除,材料拿到山下盖了小学校,如今只留下一处遗址。
  时过境迁,娘娘庙的名字还在流传。虽然现在娘娘庙荡然无存,但它却给了世人一段美好的记忆、美丽的传说。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