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序一

 

  中国文化里有两个传统,可谓源远流长,绵绵不绝。这就是“家”的传统与“史”的传统。我们先说说,“家”的传统。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谓小康。”
  在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是被“天下为家”的“小康”所取而代之的。“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具有特殊的位置。《论语》有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几乎是把“家”与“国”相提并论。谓予不信,再听其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中国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可证明“家”的重要性。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家不仅具有西方的家的功能,这就是生育,而且还具有生产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家一直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且这个家也一直是延绵不绝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在研究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后得了一个结论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家”就是一个相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在2500年前在经济上就已经领先于世界各国。战国时期,中国小农家庭耕作的旱地每亩可以收获粮食作物(小米、糜子)200~250斤,而在公元一世纪的意大利只能收获70斤。这就是中国的“家”这个组织的效率所在。所以,在中国人人都认为,“家和万事兴”。
  再说说“史”的传统。“史”的传统在中国比“家”的传统更为悠久。在没有“家”的“大同”之时,就已经有了口耳相传的“史”,由此留下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至殷商始有甲骨文,于是就掀开了以文载史的新篇章。当时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就是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周衰,礼崩乐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是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曰“《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还有古之良史,董狐直笔,犹如瑰宝,闪烁着求实求真的精神。而司马迁所写《史记》,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意在“究天人之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中国盛世之最的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
  “家”的传统与“史”的传统合在一起,于是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家谱》和《家史》,一直流传至今,延绵不绝。虽然迭经战乱,特别是土改、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家谱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存世数量仍相当庞大,目前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手中的中国家谱和家史,保守估计也在四万种以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非常盛行编撰家谱和家史。
  可是,近百年来这两个传统却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难。曾几何时,因受苏俄的影响,人们将“家”等同于封建,将“史”等同于阶级斗争。扔了中国“家”的传统,迷信苏俄的农村公社,不到十年,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竟然搞得家家揭不开锅,人人吃不饱饭,饿死人口几千万之众,名曰天灾,实则人祸。忘却了以史为鉴的古训,继续胡作非为。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农村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现代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致使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工业化与城市化正在迅速地改变农村的面貌。我的学生吕伟忠博士就是从司马台村走出来的现代企业家。他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有独到的真知灼见。两年前他提出要给他的家乡编撰《司马台村志》,给他的家编撰“家史”,现在史志文字数易其稿,几经磨炼,已经大功告成。我觉得编撰村志家史,兹事体大,不仅在于继承传统,更是意在开拓创新。对于历史,我的理解,应有两义:一为真实的往事;一为往事之记录。真实的往事,犹如未名湖上的风,轻轻地拂过树林,博雅塔边的雁,高高地掠过长空。倘若没有文字的记录,势必消失得无影无踪。往事的记录,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历史。今天编撰村志家史,百年前的往事,只能从过去的历史记载中去寻觅史料,编者均说,难!而百年来的往事正需要今天史的编撰者去网罗旧闻,收集口述,将其构建成历史。过去的百年,是匆匆变迁的百年,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其中蕴藏多少天人之际的真谛!如果今天不去记载,将永远的湮没无闻。所以,无论编撰村志,还是家史,都可谓功德无量。
  是为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