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仲夏,金温铁路通车未久,我们坐晚班火车从杭州始发,在车上过一个晚上,第二早晨九点左右抵达终点站温州,泰顺方面已经派了一辆越野车等候在站台外面。
大家匆匆在车站附近吃了点早餐,便钻进车子,直奔泰顺而去。
出了城区后,道路高低起伏,颠簸不平,驾驶员不无抱歉地说:“现在温州到泰顺的路不好走,这样崎岖的山路,客车足要开六、七个小时,坐小车快点,但是至少也要五个多钟头才能到。好在浙闽高速就要完工,到时在苍南开个口子,再来泰顺办事就方便多了。”
抵达泰顺县
这次我们是应泰顺县旅游局邀请做一个全县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车到罗阳镇已是黄昏时分,县旅游局长早已在宾馆门前迎候了。
晚间,县领导在宾馆餐厅招待我们,他说,泰顺处在全省地形的最高坡,有“浙江屋脊”之称,虽然较为偏僻,但是刚好处在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诸如,沪、杭、婺、温、福等城市周边,形成菱角之势,山高岭峻,风景优美,为开发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途,也将为当地脱贫致富开创一个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金温铁路通车,连接了纵贯东南的浙赣铁路动脉,温州机场正在扩建,沪温快速海轮的运行,随着浙闽沿海高速公路的近期完工。届时,从温州到泰顺只需二个多小时车程,一旦瓶颈之虑消失,以泰顺山水森林资源而言,游客蜂拥而至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在泰顺行程五天,由旅游局副局长领队,要走遍全县拟开发的旅游景点,对当地旅游资源作一个评估并做一个开发前的总体规划蓝图。
进山
第二天,我们还未到达考察地,县里已向村镇打了招呼,山民听说杭州有专家小组前来踏勘旅游资源,大喜过望,纷纷奔走相告,从公路通向“景点”的数十里盘旋泥径、通天石阶,天未亮,早已把羊肠小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白云深处的村落人家以当地最高礼节,杀羊宰鸡做成各种山菜款待我们,不觉有别开生面之感。
泰顺旅游业鸟瞰
2002年,泰顺县是浙江省仅有的五个贫困县之一,地处浙闽交界的崇山峻岭。
清代,《泰顺县志》这样称:“两浙末邑,壤僻民稀,岭峻山崇,土瘠民贫。去县二百里,舟楫不通,商贾不至。”
千百年来,由于地处偏僻,山高路险,泰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境内山高路陡,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达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历代以来,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这个山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从车窗向外张望,一路上所见所闻,颇多感触,泰顺经济拓展现状,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江浙地区工商业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全省经济区块划分中,泰顺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全县以农业为国民经济主体,工业停留在传统商品原材料和矿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初级产品,专业人员缺乏,服务业处于低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材料和粗加工价值相对偏低,如果产业结构继续着重于传统商品和一般工业化进程,难于迅速达到“富民兴地”效果和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但是,正由于“壤僻民稀,岭峻山崇”,泰顺才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原始动植物资源、古樟名树、山寺民祠、古村落民居、氡温泉、古廊桥等等未遭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车行之处,我们一路观赏,道路两旁的山川河谷、飞瀑溪泉、峡谷蜿蜒、悬崖陡壁、古木廊桥、农舍田园等蔚为壮观,显而易见,泰顺生态旅游业开发有着宽广天地。
司前镇畲族考察
我们第一个目的地是司前镇的白鹤渡,可以说,泰顺是全省最偏僻的县份之一,而白鹤渡又是全县最偏远的地方之一,也是泰顺唯一的畲族自治镇。
畲民
畲族,为华东地区唯一“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畲”字来源甚古,意为“刀耕火种”。史册上,畲人从南方的广东往北迁移,作为外来人口,受到土著居民的长期排斥,不能居住在较为富裕的平原丘陵地区,他们被迫迁移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岭中去。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畲民巢居崖岩,射猎为业,耕山而食,二、三岁一徙”。
换句话说,畲人一般住在深山崖谷中,依靠打猎为生,开山而食,且在一地住上二、三年后就要迁移。”畲族聚居地多在偏僻边远的深山老岭地区,生活相对艰苦。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求新猎奇”,开发边远地区的观光业,对于城市居民具有相当吸引力,也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挖掘畲乡文化,开发奇山秀水成为规划文本的重点。因而,我们一个村落一个村庄地跑,耳闻目睹,不由勾起了我当年“上山下乡”的记忆,改革开放20余年过去了,杭州附近地区,婺义宁绍台温等“发达”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由于地处偏远,历史长流仿佛在这里打转,一幕一幕当年的生活情景出现在我眼前。
白鹤渡景区
白鹤渡景区2002年4月份刚开张的,立刻就显示了良好势头,就在当年“五一长假”期间,客流量日日瀑满,那里除了“高山峡谷、原始森林、险滩激流、浙南最长的铁索桥”外,就是“峡谷漂流”了。我们坐上皮筏,一路沿着湍急的溪水漂流下来,险滩激流,充满刺激,令人至今难于忘怀,想来杭州周边地区的“撑竹排观光”方式就要相形见绌了。
这是我第一次山地漂流,回想起下乡时的“放排”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心境。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样的念头,现在我是为了改变当地的窘境来的,而当年下乡却与农民争一匙羹的情形有天壤之别,也许,我正在构筑“上山下乡”时的梦想与宿愿?
而今,畲汉民族和睦相处,畲人的服饰、住房、语言,以至于饮食习惯等与当地汉人没有区别。说到旅游活动中需要的“畲族歌舞”等欢快场面,其实,相当程度是牵强附会的,坦率地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当地人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那有心思唱歌跳舞。
旅游活动中的所谓“畲族歌舞”,多是编导从广西、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歌舞中移花接木而来,充其量只是换了畲族服饰而已。而且,就是那些所谓畲民的艳丽服饰,也许他们很少见过。不过,畲乡的真实生活画面还是有的,那就是他们的餐饮习俗。
畲人饮食风习
畲人一向有狩猎习惯,狩猎前先拜猎神,然后分成“赶山”和“守靶”两队,入山打猎。首先击中猎物者,得兽头、兽皮,其余兽肉由众人均分,即使没有参加狞猎的老弱者也有一份。在山中,人们将猎物去皮、洗净,就地用芭蕉、箬叶包上,放在火坑中烤熟,由众猎手分食。这种烧食方法的粗犷豪放,别开生面。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厨师特制了这道菜,采用的是现代烤肉方法,当烤肉送上来时,香气诱人,加上用各种调料蘸食,我们品尝之下,味道不俗,特色除了保留肉质的鲜嫩原汁外,还渗着芭蕉箬叶的香味,令人过齿难忘。大厨做的烤肉,放在这里品味,有着特殊的心情与环境,也令旅游活动“声色味俱全”。
畲乡的“火炉塘”
千百年来,番薯是畲人主食。1924年沈作乾写的《括苍畲民调查记》曾说:“畲民饮食以番薯为主粮,玉蜀黍次之,食米很少”。
畲人一般吃熟食、热食,很少生吃。劳作时,饿了,就地挖番薯,放在柴炭上烤熟吃。我们在不少农户家访问时,就吃到这种炭烤煨番薯,剥开烤得厚厚的番薯皮,一股番薯特有的浓香扑面而来,见到黄里透红的番薯,不由食欲大开。
可想而知,一款寻常的烤薯头以糯、甜、香将会广受游客欢迎。
司前镇,处于浙南的旷山峡谷之中,二战时,美军战机被日寇击中,飞行员跳伞逃生,降落地点刚好就在司前镇的白鹤渡,美国军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被几位畲族同胞救起。
当时,他们语言不通,在深山老岭中饥饿难忍,畲族乡亲就是用当地“火炉塘”中烤熟的番薯招待美国军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年的美军飞行员故地重游,不仅提起昔日中国村民的救命之恩,竟然不忘这种“中国土豆”的美味。
说到畲族人的火炉塘,外乡人觉得很平常,可是在历史上曾是畲族人的“生命塘”。
旧时,畲家一年四季“塘”里不断火,这是为了保存“火种”。后来虽然有了“洋火”,但是无钱买,或者说地方过于偏僻,买不到。大家仍采用“留火苗”的办法来维持火种的延续。用火炉塘微火烤的番薯特别香甜,别有风味。
难怪美国飞行员在过了四十余年后,仍对这种烤番薯美味念念不忘。
畲族的“糍”
白鹤渡,不仅有壮观的铁索桥、惊险的漂流、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还有“美国飞行员遇救纪念碑”等可供瞻仰。当地的白鹤渡宾馆为二星级饭店,一到周末,就挤满了各地游客。
畲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做“糍”,遇到丰年,人们就会说:“有糍吃罗!”意为又是一个好年境,有余粮可做糖糍了。糖糍有“来年鸿运,生活年年(粘粘)有余”,“甜而糯”的象征。如果有客人登临,桌上有糍粑,那么说明,这个来客就是他们心目最仰慕的贵宾。因为山区最好的米就是糯米,将糯米做成圆圆的,沾上糖与芝麻,有“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芝麻开花节节高”、“蒸蒸日上”等吉祥如意、来年五谷登丰的美意。
畲族人做糍粑的方法与城里人不同,他们将糯米在山泉中浸泡一天,滤干水,蒸熟,然后倒入石碾中,用木舂,轮番舂击成糯米团。然后,捏成一个个小球,把糖、熟豆粉包在面团内,再粘上芝麻、糖粉,就可进食。
畲乡食俗
畲人住在省界的茫茫群山之中,峰岳虽然巍峨竞秀,但是山高林密水冷,气温低,因此人们大都喜食热锅、喝热酒。因而,畲人吃饭时,与四川人有点相象,备一个小风炉,架上铁锅,置于桌子中间。水开后,各色菜肴现煮现吃,类似外地人吃火锅。吃时,感觉越吃越热,直至出汗,人就越舒服,仿佛能去掉一些山林的瘴气。
所不同的是,泰顺的畲族人不吃辣,但是菜中有很浓重的生姜味,所起的作用应该与辣椒是相同的。吃时,一道道的菜上桌,一盆盆地再倒进小锅里煮,大家从锅里捞着吃。
还有一种很传统的吃法,称作磨豆做菜,用浸涨的黄豆,在小石磨中磨碎。煮熟了叫做豆腐娘(不是豆浆,也非豆腐渣),调上姜、酱、葱、蒜等,再放到火锅上,边煮边吃。此一食法,比豆腐放便,味道也更好。
过去畲族人的主粮,除了番薯外,吃得最多的食品就是玉米饼。他们做玉米面、饼的工艺可说是炉火纯青了,用玉米制成的各种美味佳肴,真的令都市人刮目相看。他们将玉米磨成粉,做成一张张的薄饼,金黄色,脆脆的,吃在嘴里特有滋味。也可以摊在锅上,放进各种没有汤料的菜肴,如肉丝、豆芽菜丝、香干丝、香菇丝、黄花菜等卷起来吃。畲族人世世代代住在岭峻山崇,壤僻民稀的森林之中,大米不多,他们很珍惜大米,不是逢年过节很少吃。吃时,在白米中拌了玉米面,所以看起来白中透黄,煞是诱人食欲。
过节时,碗里才有这种“白里透黄”的米饭,配上大块肥肉,滴滴猪油渗进饭中,那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了。
“敲肉羹”
另一款泰顺名肴,就是“敲肉羹”。听说,泰顺无论城乡婚庆喜宴,还是逢年过节、亲朋待客都离不开这一道菜。不管你的口味是喜甜、喜辣、喜淡、喜浓,配上适当的佐料,无不吃了还想吃。人说“羹者,五味调和”,这敲肉羹就像古老的泰顺一样,乡风盎然。
敲肉羹,既可当一道正餐饱肚,也可作为小吃点缀。外地的泰顺人,凡提到家乡的小吃,无不对敲肉羹念念不忘,仿佛这一款小菜也代表了泰顺乡风。
我吃了这道菜后,特别到灶间里去仔细看了农妇做菜的全过程。
其实,做这个菜并不复杂,用料也很简单。只需瘦肉、番薯粉,豆腐丝、豆芽、红萝卜丝各若干,加上鸡蛋两只,配上当地的香菇、金针、木耳,泡好切成丝,另备高汤一大碗。当地人常常作为主食吃,汤里加上米粉或者面条,上面撒上葱末及其他配料端上,趁热享用。
制作的方法也不难,只要将番薯粉一半倒在菜板上,另一半倒在碗内调水备用;瘦肉切成若干薄片放在番薯粉上,用面杆轻轻翻面敲打,肉和粉敲成薄薄的肉饼状备用;在锅中放进豆腐丝、香菇丝、金针、木耳等,倒入高汤(最好是鸡汤或骨汤),汤多汤少由个人口味决定;等汤沸腾后将敲好的肉饼撕成小块放入,然后把鸡蛋打入碗内和番薯粉一起调好,倒入锅内同时用勺不断翻调,为防锅底粘焦,最后装碗,配上香油、胡椒粉、小葱等上桌。
此菜,香浓美味,颇具地方色彩。常言的“山珍海味”,现在人们只道“海味”之美,却很少有人提“山珍”之稀。其实,古人眼里“山珍”排在“海味”之前的,足见“山珍”比海鲜更为诱人,要品味正宗的“山鲜”。还是一定要去泰顺这样的大山。
畲乡茶俗
在畲乡,饭后一杯茶是不能少的。畲人对喝茶很有讲究,十二月喝茶,称之“送神茶”;春节饮茶,叫做“新春茶”;订婚喝茶,叫做“茶礼”;结婚新人要吃“食蛋茶”;正月外出,须喝“壮行茶”等。礼俗上还有“擂麻茶”、“打油茶”,畲乡风俗有“无茶不讲话”的说法。
我们到畲家做客,主人用泥壶烧山泉水煮茶,
每个客人准备一副茶碗。茶水刚沸,主人提起茶壶,将水高高地冲入茶碗,茶叶就在碗中团团打转,此时茶香四溢。待茶叶沉底,主人双手端碗,一一向客人敬茶。
畲乡处在重峦叠嶂,常年浓雾缭绕,山高泉清的地方,故而,才有好茶好水。
相传,某年泰顺城里病疫流行,十家九空,百姓四散逃命。有一山客背着一个病人一步一爬地上了茶岗。这时,寺院长老见两人又饥又病,忙泡了两碗浓茶灌服下去。未料一袋烟的工夫,两人就苏醒过来。长老听说城里生病的人还很多,就带着茶叶进城问病送茶,经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故而畲乡茶好也不胫而走,声名大振了。
林院长品茶之后,称赞道:“畲乡茶叶胜过龙井,只是无人推介,故而,外界知之甚少。开发旅游之后,只要广作宣传,一定会身价百倍。”
黄石乡考察
黄石乡园桥村,处在层层叠叠的大山之中,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直驶进大山深处。
整个村庄依坡而筑,房屋颇具闽北特色,屋前,山路弯曲,屋后,修竹林茂,举头四望,峰峦白云缭绕,屋旁清溪潺潺。那种“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飘然而至。
显而易见,只要稍加整修,就能为山民开创另一条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