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了便于阅读,笔者略微添油加醋一番,不过大致过程并无差池。
说起来这位督邮大人也真是可怜,他原本只是公事公办,依理回避,谁知遇到刘备这个狠角色,差点连性命也给丢了。历史上他不但没有留下名字,过了一千五百年,在《三国演义》中还被写成是个贪赃枉法之徒,被张飞暴打一顿伸张正义,人之不幸莫过于此。
再说刘备。“玄德会”一票人马奔离了安喜县好一阵子才停下,但问题跟着也就来了:天下之大,何处才是我等容身之地呢?
这鞭督邮虽然很爽,但可不是小罪,不是说罚几个钱或是做几个月义工就可以了事,多半还要切去身上某个部位才行。
看来眼下中山国是待不下去了,回涿郡似乎也冒险了一点,可是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这时突然有人提议:去洛阳。
“洛阳有很多大人物,凭咱们兄弟的本事,一定可以在那里混出个名堂来,洛阳还有很多富人,不做官做部曲(门客、打手)也能活得很滋润,再说洛阳还有很多女人……”
有女人那还说什么?于是,刘备一干人等便离了安喜县境,欢天喜地地朝着首都洛阳的方向一路狂奔。
然而他们不知道,更大的风暴在前方正等着他们。
再次上任
这里需要说明,刘备离开安喜之后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史料上记载得并不清楚,笔者试着将几个相冲突的线索结合在一起,拼凑成以下的故事。
刘备到洛阳时大约是中平五年到六年之间(即公元188年到189年),当时是汉灵帝统治的最后一年,洛阳城铜驼大街上仍是摩肩擦踵、人潮如织,但高墙深院的皇宫大内,权力斗争却已如满张之弓,一场血雨腥风,蓄势待发。
当今皇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保持着东汉百年来外戚与宦官斗争的优良传统,誓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
中平六年年初,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何皇后升级成为何太后,何进也就水涨船高,他几次想要杀尽宦官,都被自己的妹妹挡下,于是决定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征召驻外的军队如西凉董卓、并州丁原等进逼洛阳,以军事压力逼何太后妥协。同时何进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也派出很多将官外出征募士兵,如派王匡、鲍信前往青徐二州,派张辽去河北,还派毋丘毅去丹阳。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何进的这一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尤其是召驻外军队进逼洛阳,直接导致了本已衰微不堪的汉帝国走向灭亡。
何进在政治上无疑是短视的,不过就他本人而言,大概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迫使他不得不走出这样一步臭棋以自保。
有关何进与宦官集团的血腥斗争,后面还会谈到。这里只说刘备。
我们不知道刘备一行是如何与何进拉上关系的,不过既然何进要招兵买马,对外地来的民兵势力自然欢迎,于是刘备便成为何进集团的成员(当然是等级最低的跟班),并加入毋丘毅丹阳募兵团的行列。
不过,这趟募兵之旅并不平静。
公元184年年底,黄巾之乱大致平定后,仍有黄巾信徒四处割据,至公元188年年底,青州与徐州更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数十万黄巾军对东方州郡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毋丘毅、刘备一行人向东来到徐州下邳时,正好遇上黄巾部队攻击。
刘备与黄巾军也算是老相识了,没什么客气的,二话不说光膀子就上,一干兄弟左冲右突,立下一些功劳。
官军将领们倒也不是全无良心,录下刘备的战功,上报给朝廷。有何进力挺,这回派令来得快了许多,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
所谓“下密丞”,就是下密县的县丞,副县长一级的官员。这项任命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嘉奖,不过实质上是好是坏还真的很难说。
下密县位于青州北海国内,大概相当于今天山东潍坊,也就是山东北侧靠渤海的地区。在当时,这一带正是青徐两州境内黄巾军势力最盛的“重灾区”,官员非死即逃,因此刘备被丢到这个鬼地方,也不知道是朝廷有意借助他的实力对付黄巾军,还是这里实在是没人愿意来,只好派给这位没啥背景的小朋友。
比起之前的安喜县公安局长,下密县副县长一职可能要高出半级,但也差不了多少。不过,刘备在下邳作战时的收获,倒不见得是一官半职所能比的,他可能透过这个机会先后认识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先认识的是陶谦,后认识的是孔融。
先说陶谦。
此人是扬州丹阳人,个性狂傲,年轻时多任文官,到老来开始转任武职,曾跟随皇甫嵩、张温等共同讨伐西凉的边章、韩遂之乱,颇立了些战功。
公元188年青徐黄巾之乱再起,朝廷便命陶谦为徐州刺史,负责平乱,当刘备在下邳一带与黄巾军力战时,或许恰巧与前来平乱的陶谦有数面之缘。当时陶谦已是五十来岁的老将,见着年轻武勇的刘备,自然印象深刻。这便为日后的“让徐州”埋下了伏笔。
至于孔融,这哥们儿的名气可就大了去了。他七岁时一次让梨的举动,几乎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杆性事件。
话说董卓乱政期间,孔融因为得罪了这位大军阀,被下派到青州任北海国相,有机会成为下密丞刘备的顶头上司,这层关系可能是之后刘备救北海的原因之一。
以上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就在刘备担任下密丞,力战黄巾军时,洛阳城内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局。
讨董联盟
宦官“十常侍”暗杀了大将军何进,结果招来袁绍、袁术等人的激烈报复,他们率领禁军入宫,几乎将宦官集团连根拔起。几个侥幸逃生的宦官头子挟持着皇帝、太后逃出洛阳,最后因为走投无路而自杀,留下小皇帝刘辩落入西凉统兵将领董卓的手里。
这样一来,董卓一手把持着皇帝,一手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西凉兵团,很快就成为洛阳城中的新一轮执政者,控制了整个汉帝国的神经中枢。
综合史书上对董卓的记载,我们很容易便能拼凑出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简单来说,董卓是这样一种矛盾综合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残忍、暴虐,同时还带有暴发户式的炫耀,以及小商贩式的狡狯。
他一方面喜欢作政治秀,搞出些政通人和的样子;一方面又无法克制炫耀权力的欲望和凶残暴力的本性,结果导致了他施政混乱。
他为求和谐,大量任用反对派为地方军镇,如袁绍任渤海太守、韩馥任冀州牧、刘岱任兖州刺史等。但同时,他又做了不少授人以柄的坏事,例如放纵士兵奸淫掳掠、废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之后的汉献帝),以及毒杀何太后等。
结果便是,那些受董卓大恩的“白眼狼”们纷纷骂他是国贼,并以“恩公”派任的资源起兵勤王,形成初平元年正月的“十三路关东军讨董联盟”。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十三路诸侯里当然不包括刘备这种小角色,不过刘备是否参加了这次“倒董”行动,倒是有待搞清。
《三国志•先主传》并无这样的记载,但王粲所作《英雄记》则清楚记载了刘备“起军从讨董卓”。
这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刘备加入了由当时青州刺史焦和所率领的青州部队,这位焦刺史不顾州内黄巾为患,硬要出兵洛阳,结果导致青州黄巾一发不可收拾,而他本身实力也太过不济,连列在十三路诸侯内的资格都没有。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以民兵身份响应讨董行动,他或许觉得当下密丞这种鸟官一辈子也没啥前途,而参加讨董联军反而有较多机会扩展人脉、展示才能,因此便带着人马直奔洛阳。这也可能是刘备从下密丞“去官”的原因。
不过,不管以何种形式参与讨董行动,都只能证明刘备当时和一众方镇大员相比,充其量也就是个跑龙套的。
他不受人待见是肯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先主传》中却一点记载都没有。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几处精彩段落,经过“百家讲坛”及一些书籍的大力宣传,列位应该知道华雄是被孙坚军所杀,自然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档子事。
至于“三英战吕布”,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极低,起码不会是在虎牢关,并没有董卓军和关东军在这里开战的记载。
旧时学伴
董卓见关东军势头滔天,生怕有个什么闪失,便在二月时将皇帝迁往西都长安,并一把火烧掉了洛阳宫殿,他自己则继续留在东线与关东军对峙,一直到次年四月被孙坚所逼,这才西撤入长安。
刘备在关东联军中跑了多久的龙套不清楚,只知道过了没多久,他又收到了新的任职命令,这次是青州平原国的高唐县,位置还是县尉。至于命令是长安的朝廷所下,还是关东联军的酬庸,现已不可考。
刘备接到这一新职务时,一定是满肚子脏话:“顶你个肺!老子绕了大半个中原,到头来还是被丢回青州,还是干一个半大不小的县公安局长,现在回青州去还能干什么?还不就是打黄巾!”
不爽归不爽,此时刘备也已经看出来,继续待在关东联军中,恐怕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只好摸摸鼻子,带着自己的兄弟回青州上任。
刘备在高唐县尉任上没干多久,就升职为县令,成为一县之长。不过这倒不见得是好事,多半是前任县令壮烈殉国或弃官逃亡所留下的缺。刘备也没啥心情搞庆祝活动,因为他的老朋友黄巾军马上便为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青州在诸位长官(以青州刺史焦和、北海相孔融为代表)“宽大仁慈”的治理下,成为黄巾军的天堂乐土,累积人数达百万之众。经过两年的发展和探索,他们觉得只有脱离本土,进入更加广阔的天地,造反事业才能迎来更多的机遇。
具体规划是:走出青州,与河北黑山军会合。
于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十万青州黄巾大军由东向西,往冀州与兖州移动,而刘备所在的高唐县,很幸运地(或很不幸地)出现在他们的移动路线上。
虽然刘备之前打黄巾军打得还算顺手,但面对三十万之众却是无能为力。他尽力与黄巾军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只好第二次施展“泥鳅功”,从高唐往西一路逃窜,进入到苍茫的河北平原。
此时他身后有黄巾大队穷追不舍,前方则是陷入军阀混战的冀州,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刘备,此刻想来应该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充满了惶惑与不安,感叹天下虽大,却不知何处才是他的立足之地。
所谓“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应该是他当时境遇的真实写照。
然而往往就是这样,人的境遇,一旦跌至最低谷,便会触底反弹。反之亦然,一旦达到巅峰,便开始走下坡路,好比时下某些肚子里没料的歌星影星,一旦红得发紫,离过时也就不远了。
“过时?我才刚上路哎!”刘备如是说。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刘备感叹世事无常,为自身境遇自怨自艾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乘着白马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个人的出现,使刘备不禁回想起过去校园里发生的种种,那已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当年他们都还年轻,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而如今,两人却已各自历经沧桑。
那个人便是公孙瓒。
千石高位
公孙瓒自打从卢植老师门下毕业后,便返回故乡辽西郡担任上计掾,负责向中央呈报地方事务,之后又转任辽东属国长史。
他有勇力,又善骑兵与矛术,很快就转为武职,在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中担任官军前锋,并于石门一战大破敌军,升职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负责边境军事。
此时的公孙瓒正值事业的上升期,他也并不满足于只当个小小的边将,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私军,选善骑射之士,乘白马,号为“白马义从”,以积累自己的名望,一时间在幽州乌桓间颇有威名。
问题来了,原本在幽州混得风生水起的公孙大哥,干吗跑到冀州来?
这一切,都源自一个袁绍风格的阴谋。
话说董卓西迁长安之后,“勤王救国”的关东联军便自觉陷入到狗咬狗的局面。“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关东联军对这一至理名言做了相当完美的诠释。
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东郡太守桥瑁,这是一个引爆点,于是卸下面具的联军诸侯们便如受困的狼群般互相撕咬,竭力壮大自己的地盘与兵力。
渤海太守袁绍与冀州牧韩馥是另一个范例。韩馥担心袁绍军力太强无法控制,于是减少对袁军的粮食供给。而袁绍则采用逢纪的计策,发书给镇守北方幽州的公孙瓒,请他率兵南下,迫使韩馥主动交出冀州的统治权。
公孙瓒这时还只是个小小的校尉,虽然有些名望,但仍旧难以进入方镇列强之林。他接到盟主袁绍的密函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率领边境卫队南下,表面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私下里却是图谋冀州。
韩馥原本就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人物,后方被这么一逼,再加上内部大将麴义造反,立刻便起了“不跟你们玩了”的念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韩馥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了袁绍,奠定了袁绍河北霸业的基础。
请神容易送神难,个人造业个人担。袁绍既然邀请公孙瓒南下,就得好好招待这位贵客不是?
话说回来,刘备逃入冀州后,碰巧遇到公孙瓒南下的部队,便前往投靠。
公孙瓒看到这位可怜兮兮的小老弟,一面感到好笑,一面又很同情,但肯定也是十分高兴的,毕竟在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位老同学、老朋友,又有战斗经验,而且还活着,这样的概率实在不高。
应该说公孙瓒还是很够意思的,他把刘备留在自己的阵中,暂时给了他一个“别部司马”的位置,让他统领原有的部众,算是给了他一个能够勉强挡风遮雨的地方。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东汉的军队建制。
东汉的正规军队编制为五人一伍,二伍为什,五什为队,二队为屯,一屯约百人,屯以上则为曲,一曲人数约二百至五百人,曲以上则为部,设部校尉一人为主官,军司马一人为副官,一部约数千人,为最主要的战斗单位。
部以上便是军,由将军统率,一军通常有五部,但有时为机动起见,会设置五部以外具有独立编制的队伍,由“别部司马”这个军职负责统领。
东汉末年,天下类似刘备这种浪人部队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军阀们想不到什么正式的官职,就简单任一个别部司马,让他们继续统率自己的属下。也正因为此,这一职位大为泛滥,变成了民兵头子进入政府军一个最基本的称谓。
刘备见到公孙瓒,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个逃课、打鸟、泡妞的美好时光,他看着公孙大哥强大的胸肌(应该是强大的骑兵队),顿感安心了不少。
但眼下并非叙旧之时,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已越过青、冀两州边境,朝渤海郡滚滚而来,刘备想到那漫山遍野的兵势,不由得面露忧色。
公孙瓒看出他的忧心,用力拍了拍刘备的肩膀,豪迈地说:“老弟,不用怕,三十万黄巾军算个鸟,便是来三百万,也有大哥我挡着!”说完,提着惯用的两刃矛,跨上白马,朝刘备拍了拍自己的左胸,“为了帝国的荣耀!”
刘备倒是没那么强的信心,有气无力地拍了拍左胸:“为……为了帝国的荣耀。”
以上除白马与两刃矛为真实以外,其余皆为想象画面,请勿当真,也请勿模仿。
不过,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公孙瓒并没有说大话,他的确很能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入寇渤海,公孙瓒率领两万步骑混合编队,在东光县迎击,大破敌军,斩首三万余人,缴获车重数万辆。黄巾败军南逃渡河,公孙瓒强力追击,于河畔又杀死数万人,河水为赤,另生擒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数。
这是公孙瓒成名的一战,此战之后,他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威震河北,正式跃入列强之林。
至于小弟刘备,他在此战中应该没什么表现,否则《蜀书》上早就大书特书了。
不过公孙瓒并没有因为这场大胜而欣喜,此刻南方豫州传来他弟弟公孙越的死讯,是死在袁绍所派任的九江太守周昂的箭下。
此时已经回过味儿来的公孙瓒,本来便对自己被袁绍拿来当枪使十分不爽,这时又听闻亲兄弟被袁军所杀,新仇旧恨便一齐涌了上来。
眼下他的兵力、财力与名气都在狂飙阶段,当然要一鼓作气铲除万恶的袁绍。于是公孙瓒随即整顿大队,进军冀州中部的盘河,宣布袁绍十宗罪,正式向袁绍宣战。
他同时还任命下属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一副要把袁绍吃干抹净不留骨头的架势。
慑于公孙瓒大破黄巾的威势,当时冀州大部分的州郡都向这位白马将军投降,搞得袁绍只能被挤在冀南邺城一带,与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曹操互相依偎取暖。
公孙瓒乘势南下,大军直压到冀州南方广宗一带,耀武扬威。袁绍实在忍无可忍,出兵挑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河北两大势力决战于广宗东面的界桥。
历史告诉我们,暴发户再怎么有钱有势,他也是暴发户,与有着深厚底蕴与实力的世家大族相比,就是不行。这一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暴发户公孙瓒率领万余骑进攻老牌世家袁绍,结果被其部将麴义所设的强弩阵给击溃,损伤千余,而公孙瓒派任的冀州刺史严纲也在本战中阵亡。
界桥之战使得河北争霸情势逆转,那些墙头草们(之前投降的郡国太守)又重新投回袁绍的怀抱,公孙瓒被迫撤回幽州的蓟县老巢。
不过公孙瓒的整体实力并未受到严重打击。初平三年没过多久,公孙家、袁家两军又在幽、冀交界处的巨马水一带再战了一场。这回该轮到幽州铁骑们喝彩了,袁家军惨败,战死达七八千人。
公孙瓒再次南下,取得冀北部分郡县,同时另辟东线战场,由田楷率军进入青州,而之前在平原与北海都待过一些时日的刘备,很自然便成了青州远征军的成员。
却说刘备,在这阵子公孙瓒与袁绍的往来征战中,并未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只能在后方搞搞后勤、土木建设之类的事。不过刘备倒也没闲着,他很认真地四处串门子,交朋友,为自己充实人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期间,刘备先后吸收了两个在历史上都留下名字的角色,一个成为他之后创业的重要伙伴,另一个却因命运的无常而分道扬镳。
伙伴叫赵云,无缘的叫田豫。
赵云,字子龙,常山国真定县人,身长八尺,雄壮威武,相貌堂堂。常山当时在公孙瓒治下,赵云率部众前来投奔。刘备对这位英气逼人的年轻人相当欣赏,便施展过人的亲和力向赵云套起近乎,后来刘备被公孙瓒指派为青州远征军副手时,也就顺便将赵云给带上了,让他主管骑兵。
不过,之后赵云因为兄长过世而暂时退出了刘备小集团。临别时刘备还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赵云只好说些“终不背德”之类的场面话,哄哄这位感情充沛的主子。
至于田豫,列位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但不熟悉并不等于不重要,他后来成为曹魏的北疆重臣,对于平定鲜卑、乌丸都颇有战功,官至并州刺史、卫尉。
镜头转回到刘备。
公孙瓒派田楷、刘备进军青州,经过初平三年一整年与袁绍军的奋战,大致上控制了平原国到齐国一带的地域。公孙瓒相当够意思,先让刘备当了一阵子平原县令,等他打了几场仗,积累了一些功劳后,马上将他升为平原相。
相信刘备收到任命书时一定感动得要哭,自涿郡起兵以来七年,历经无数生死交关、存亡荣辱,当官弃官数次,率领一众弟兄手刃黄巾贼子无数,终于老天开眼,让他踏上了这个“二千石”的位置。虽然这只是公孙瓒私署的官职,但无论如何,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端得上台面的名头了。
从今以后,细数天下群雄,也该有他刘玄德这一号了,他终于可以和其他的方镇平起平坐。
当然,刘备也没忘记辛苦跟随自己的弟兄。刚升为平原相,便马上任命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平原国下的部队。
刘备在平原国待了大约一年(初平三年到初平四年),这期间发生了两件相当有趣的事,可以用来观察刘备早年的发展。
诸侯之道
约莫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后,有一天,平原城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名武官,生得高大英挺,猿臂虎身,颔下一缕黑直长须结辫扎在脑后,气度不凡。他乘马带甲,身上背着弓箭,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只见他来到门前,对城上守兵大声道:“东莱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特来向刘府君求援!”
刘备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太史慈何许人也,但一定知道孔融,所以他立刻下令召见,太史慈也不多废话,便将事由娓娓道来。
原来又是黄巾军惹的祸。
却说黄巾军在冀、兖二州被官军击败后,只能回流至青州,在管亥的率领下,再度入寇北海,北海相孔融亲自领兵出剿无效,反被敌军围困于都昌县,至今已有十余日,情况甚是危急。太史慈本来不是孔融属下,只因孔融常常资助他家,这才犯险孤身进入围城,自愿为孔融讨救兵。
太史慈对刘备道:“我,太史慈,东莱鄙人,和孔北海非亲非故,非朋非党,只是为了道义,甘愿为他分灾共难。现在管亥为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府君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大人才特别派我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来向府君您求援,现在孔大人在围城中引颈盼望,北海一地存亡,就看您的一句话了。”
刘备听完太史慈这番正气凛然的言辞,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说出了他自“乘华盖”以来第二句历史上有记载的话:“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人啊!”
刘备毕竟是当大哥的,废话少说,当下便调精兵三千,由太史慈率领回北海平乱。黄巾军见有援军到来,立刻便撤了,北海之围遂解。
读到这里,列位大概会觉得刘备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似乎缺少诚意,既然要救就应该亲自领兵去救,怎么会出兵不出面呢?这似乎有悖他做人的原则。
这倒是冤枉了刘备,汉朝当时有“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的规矩,刘备既然身为平原相,便不能率军离开平原境。虽然这规矩后来被一破再破,但至少目前为止,刘备应该还是放在心上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刘备对太史慈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
第一,他当时还是个名声不显的小角色,因此对于孔融会找他求援感到无比惊讶。
第二,他出兵的理由似乎并不是为了救国讨贼,也不是太史慈所说的仁义道德。他之所以出兵完全是因为孔融这个大人物瞧得起他,给足了他面子。在受宠若惊之下,他便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以上两条意味着,此刻的刘备急欲成名,很需要面子,需要到他可以忘记一些更加切身的利害,而挥霍手上寥寥无几的筹码。
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出兵救孔融是“义举”,此举肯定为他的名声加分不少。
说到孔融,在当时士大夫界中,类似于现如今歌坛中的周杰伦、影坛中的周润发,属于天王级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那个以经学为尊的年代,这可比什么“皇室血统”、“帝王之胄”要牛得多了。
而且他本身又有才华、善议论,很快就坐上当代名士第一把交椅,凡是与他结交或是受他称赞的人,身价都会翻着跟头往上涨,因此刘备这一救,立刻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痞,提升到了“天下英豪”的等级,这对刘备之后的事业有着很大帮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当时刘备所身处的客观环境来看,借兵之举是否真的无可非议,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事件来分析。
第二件事发生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之后。
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因为看刘备不爽,便找刺客去刺杀他。刘备当时凡是有客人造访,必定招待客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完全不分贵贱。那位刺客先生便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造访刘备,而刘备并无丝毫察觉,同样热情款待,结果那位刺客被刘备所感动,不忍动手而离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有趣的结论,为刘备生涯的第一部分做个总结。
先说最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最有趣的。
那位主使刺杀刘备的平原郡民,名叫刘平,如果列位记忆力不算差,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爆发时,推荐刘备从军平乱的,也是一个平原人,名叫刘子平,两者的名字只差一个“子”字,而名字中间的“子”字,在古书上有时是可以省略或有可能被误删的,因此这位刘平与刘子平或许是同一个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何这位刘先生当年欣赏刘备武勇,推荐他从军,这会儿却又要派人刺杀他?
史书上说刘先生是因为素来看不起刘备,不想在他手底干活才动了杀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刘先生没想到当年那个愣头愣脑的傻小子,不过五年的光景,便回来当上两千石的高官,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一口气咽不下,这才痛下杀手。又或许刘先生从来就看刘备不爽,推荐他去从军其实是想害他(差点成功),这回只是第二次动手罢了。
当然,以上猜测都建立在“刘平”和“刘子平”是同一人的假设之上,对于刘备的人生无关痛痒,可作为读书的一点乐趣。
第二个结论: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成功最大的原因。
须知,“平原相”是个地位尊崇的官职,一般老百姓要见上一面恐怕都不容易,而刘备这位平原相竟然没有半点官架子,对于所有来访百姓一视同仁,其热情的程度和真诚的态度,连刺客都为之感动。
当时其他世家出身的诸侯们,要么奢华无度,要么只招待有名望之人,有哪个会像刘备一样,和百姓一起吃饭喝酒谈感情?这也难怪当时平原“众多归焉”。陈寿写史到此,也不禁发出“其得人心如此”的感叹。
第三个结论是从第二个结论上顺承下来的,然而这也正是刘备前半生失败的主因。
郡守亲民当然很好,但亲民亲到连刺客近身都一点警觉性没有,那就是糊涂了。同样的,史书上记载刘备在平原的施政是“外御贼寇,内丰财施”,“外御贼寇”当然没的说,而且也是刘备所擅长的,但“内丰财施”就有问题了。
列位不要忘记,这时平原仍处于战备状态,西边是袁绍的主力军,东边则有青州黄巾虎视眈眈,刘备没有“内丰财库”也就算了,还将宝贵的军费军粮施舍给民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须知,战争不是请客吃饭。
当然,以如今人道主义立场来说,红十字会少不了要颁给他一面锦旗,可就当时而言,过于“人道”,是否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眼下的刘备虽然升到两千石的位置,但并没有对这个位置的认识。他将平原相当成“玄德会”的大哥来做,将全郡国内的百姓当成自家兄弟,大家不分彼此,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有妞……至于打仗,老子上马提刀就行了,怕个鸟?
救孔融一事也是如此。
刘备当时在平原有多少人马不得而知,但从他之后救陶谦只有千余人来看,他在平原时应该也不过五六千人的样子。
当时孔融与公孙瓒或田楷都没有政治或军事上的合作,只因孔融当他是个人物,就免费奉送三千精兵,败掉了大半老本。说句不好听的,这与那种在赌桌上被美女抛几个媚眼儿,便不看底牌直接梭哈的家伙没啥两样。
也许这就是刘备最大的问题,他是个“对敌人像严冬一样冷酷,对朋友像春天般温暖”的人。和同时代诸侯相比,他显得格外可亲,因此民众愿意亲近,甚至为他效死力。然而,他却缺少当一个成功军阀所应具备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乱世中,有了地盘、有了名声、吸引民众、取得资源,便能够成为一方之霸。但没有把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转化为实力的本事,这些资源都只不过是手中流沙,伤不了人,更不能用来争强斗胜。这种人最多也就是流寇,在正规的军镇之间挣扎求存。
也正因为此,一个集团想要在乱世中崛起,所依赖的不只是勇猛冲锋的将领,或是出奇计诡策的谋士,还要有那样一些人,默默地埋首在法律条文、财会账务等繁杂琐碎之事中,将人员、军队、粮草、物资都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供英主猛将谋士尽情使用。因此,曹操的背后有荀彧、毛玠、枣祗、任峻,孙策的背后有张昭、吕范,而刘备什么都没有,甚至他根本不知道该有这些。
其实这怪不得刘备,除了那些穿越小说的主角外,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统帅,都是要经过现实的磨砺的。刘备没有在政府机关泡过,也没一个带他出道的老爸,他打从一开始就是个武人,率兵打仗是他的本行,自然没想过君主的菜单中还有“内政”这一选项,更不会想到更加细节的如财政、民政、地政、税政、军政管理、人力资源等。
列位不妨想象一下,刘备带兵打仗就是登高一呼,所有人都跟着热血沸腾,愿意为他效死力。
可是当有人问:“刘大人,咱们该怎么打?”
刘备只会用他那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牛气十足地说:“只要往前冲,杀到天的尽头便是了!”
当然,这样的部队面对那种连仗都懒得打的杂牌军时,还能无战不胜,但遇到纪律严谨、指挥分明的正规部队时,那就逊了不止一筹了。
很显然,在平原期间,刘备对这些还没有丝毫的认识。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十年之间,刘备都没有真正领悟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他虽然也遇到过几个相当有能力的行政官,却只能微笑着与他们擦肩而过,这时刘备所爱的,还是如赵云、关羽、张飞这样威武雄壮的肌肉男。
这样的境况,要一直等到他遇上那个人,合作弥补了彼此能力上的不足后,才会得以改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真正拥有了创造霸业的可能。
当然,离那个人的出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之前,刘备同学还得继续忍耐颠沛流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