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大丧之期已过,已择良辰吉日将大行皇帝安葬于皇陵,入土为安。关于大行皇帝未来立嗣之问题,慈禧也由于受到吴可读的影响决定明降谕旨,待光绪帝生子,必定将其立为同治帝之嗣,以承袭大统。此后,紫禁城才恢复了平静,两宫太后也如之前一样共同垂帘听政。
然而,不久之后,这位胆怯怕事、脆弱娇小的幼帝渐渐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当幼帝逐渐长大成人,宫中人人皆知,幼帝非常喜欢慈安太后,平时素与慈安亲近,而慈安太后温柔体贴,对幼帝百般呵护,关爱有加,故能赢得幼帝的欢心。慈禧心高气傲,就连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不能容忍。幼帝亲近慈安,疏远慈禧,这让慈禧深感不悦,她嫉妒幼帝的思想被另外一个女人控制。此外,宫中亦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在慈禧面前告状慈安太后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故意唆使幼帝厌弃慈禧,引慈禧不悦。如此一来,幼帝便逐渐成为两宫太后之间猜忌与摩擦的源头。
毋庸置疑的是,慈禧既痛恨幼帝亲近慈安,又嫉妒慈安怂恿幼帝且能赢得幼帝的喜欢。在皇宫之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成为阴谋与党派纷争的潜在利用工具,所以幼帝的态度也不能不引起慈禧的高度重视。慈禧深知慈安太后不会成为她强有力的对手,但慈安能赢得幼帝的信任及支持,使皇帝与自己作对,那将对慈禧极为不利。因皇帝即将成年,亲政指日可待,故慈禧愈加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慈禧可不愿如乾隆时期的一位后妃那样,被打入冷宫,撤销所有头衔,被冠以“生活极度奢侈、过分沉迷于077第十章 慈禧二度垂帘观戏、且对皇太后之大不敬”之名。
两宫太后又起争端。那是1880年即光绪六年,两宫太后前往东陵祭祀,当时皇帝年仅9岁。慈安太后因受恭亲王之言,欲于祭拜时居于慈禧之上,故二人在咸丰帝陵墓前直起冲突。慈安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然有权居于中间位置,而慈禧于咸丰帝宾天之时仅为贵妃,后才升为皇太后,故慈禧应该站于慈安右侧,左侧之位则空着,留给在咸丰帝登基前已经去世的中宫皇后。尽管中宫皇后于咸丰即位之前已去世,但死后仍被封为皇后。慈禧心里明白此事乃恭亲王煽动慈安之结果,故不肯服输让步。二人随即激烈争吵,毫无疑问,慈禧肯定占了上风,但慈禧立即意识到如此在皇陵前争吵有失大雅,且亵渎祖宗。慈禧知道此事早有预谋,是慈安故意让自己于众人面前难堪,故慈禧对慈安更为不满,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慈禧之后对慈安采取的种种行为,亦影响了与慈安的关系。(皇陵祭祀之时,争执之事时有发生。或是因在宫中积怨太深、太久,正好于此时发泄。
1909年即宣统元年,在慈禧安葬之时,同治帝、光绪帝的妃嫔与隆裕太后也因行礼的次序问题争执不休,个个怒气冲冲,甚至不肯回宫,欲永远居住在寝陵。最后,皇帝特意派遣一位王公好言微词将她们劝回宫中。)
此次前往东陵祭祀,荣禄为步兵统领,负责保护太后的安全。但返京后不久,荣禄犯事,触怒慈禧。荣禄虽为慈禧最宠信的大臣,但此事慈禧却不能加以宽恕。自载垣逆谋以来,尤其是在同治帝宾天之后的危机时期,慈禧总要借助荣禄的帮助,故对其极为宠信,因此作为内务府总管的荣禄甚至可以随便出入皇宫。1880年即光绪六年,由于宫中生活的了然无趣,他竟然与后宫中同治帝一妃嫔私通。此事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知晓。翁同龢一向与荣禄不和,当时宫中传闻,慈禧得知此事后,亲自到后宫妃嫔房中当场将荣禄抓获,随即撤去荣禄一切差使,此后七年,荣禄一直被贬在家。慈禧太后性情刚烈,自尊心强,即便是自己最宠爱之人,犯罪亦不可饶恕。然不久慈禧便心生懊悔,失去了荣禄这位衷心大臣之可信的建议,慈禧深觉办事不易。荣禄能力非凡,且极其忠于慈禧,他的位置无人能够取代。然事已至此,也不能改变心志,若为之,恐怕有失于朝078CIXIMIWEN廷,不能使王公大臣们所信服。毫无疑问,荣禄被贬直接导致慈禧与慈安太后之间矛盾的升级,因慈禧知道慈安在这件事中肯定有所参与。
至1881年3月即光绪七年,两宫太后由于总管太监李莲英态度蛮横而又一次起冲突。慈安抱怨这个深受慈禧宠信的太监竟然忽视她,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使慈安太后觉得受到嘲笑。又称李莲英势力太大,人人皆称“九千岁”,意味着比皇帝即万岁爷只低一等。
此次两宫争吵不休,异常激烈,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据说,当时慈禧非常愤怒,忍无可忍,心中已暗自决定投毒杀掉慈安。在后宫中,类似如此的指控,难辨是非;凡是阻碍慈禧的雄心抱负或惹其不悦者,皆不能长久活于人世。这种事情非常多,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关注,或者简单地将其视为机缘巧合。在这种情况下,慈安太后突然患病,甚为奇怪。正如诏书中所言,东宫于3月10日“宾天”。照惯例,慈安临终前留下遗诏,但未提及任何政事,似乎把一切都留给了性情坚毅的慈禧。遗诏中提到自己是咸丰帝的皇后,及对光绪帝于典学期间勤勉好学深感欣慰。
予以薄德,袛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寅绍丕基,孝思盹笃,承欢奉养,必敬必诚。今皇帝入缵大统,视膳问安,秉性诚孝,且自御极以来,典学维勤,克懋敬德,予心弥深欣慰。虽当时事多难,旰宵勤政,然幸体气素深强健,或冀克享遐龄,得资颐养。本月初九,偶染微疴,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予年四十有五,母仪尊养,垂二十年,屡逢庆典,迭晋徽称,夫复何憾?
按照慈安太后的要求,大丧之期由二十七个月减少至二十七天。慈安太后遗诏之结尾极富人情味,可见慈禧并未加以干预。因慈安在遗诏中称自己是宫中勤俭节约之典范,不赞成宫中大典之奢侈,亦不赞成讲究盛大的排场,这与慈禧在宫中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官员就是因为慈禧的奢侈无度多次上奏指责慈禧。慈安最后还嘱咐自己的葬礼不需烦琐,079第十章 慈禧二度垂帘简单朴素即可。
慈安太后已薨,她是慈禧年轻时的伙伴,她是与慈禧共同面对深宫斗争事件的人,是一位由于未生皇子而把宝座让给慈禧的皇后,是多年来胆小怯弱的对手,如今已经驾鹤西去,再也不会给慈禧带来任何麻烦。因此,慈禧无需谋权篡位就已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真正的统治者。
然而还有一人会成为慈禧掌握大权的阻碍,此人便是恭亲王。恭亲王此时还在军机处。自恭亲王与慈安太后联手杀掉安德海之后,慈禧一直对恭亲王怀恨在心。曾一度撤销其议政王头衔,之前有过叙述。但是,由于恭亲王颇有能力,富有经验,善于处理外交事务,故慈禧不能不倚靠恭亲王,出于必要而隐忍地与其维持着关系。然而就在1884年即光绪十年,慈禧认为此时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再无需恭亲王辅助。此时恰逢中法战争(由于中国要求成为东京之宗主国而引起争议,东京乃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这成为慈禧罢黜恭亲王及其追随者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清朝军队于马江打败法国军队,成为慈禧借机撤去恭亲王及其追随者的直接原因。然事实是,慈禧本认为恭亲王欲与幼帝联合抵抗自己。此外,当时有数位御史上奏,严厉指责慈禧的失德及生活的挥霍无度。慈禧亦认为此乃恭亲王在幕后指使所致,故愈加愤怒。
慈禧罢免恭亲王的谕旨内容言辞极为巧妙,显示出了她长期统治中国的政治才能,且其谕旨中提到的事实亦与后来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谕旨内容现摘录如下。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现值国家元气未充,时难犹巨,政虞从脞,民未敉安,内外事务,必须得人而理,而军机处实为内外用人行政之枢纽。恭亲王奕訢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壅蔽,或劾其萎靡,或谓簠簋不饬,或谓昧于知人。本朝家法綦严,若谓其如前代之窃权乱政,不唯居心所不敢,亦实法律所不容。只以上数端,贻误已非浅鲜,若不改图,专务姑息,何以仰080CIXIMIWEN副列圣之伟烈贻谋?将来皇帝亲政,又安能臻诸上理?若竟照弹章一一宣示,即不能复议亲贵,亦不能曲全耆旧,是岂朝廷宽大之政所忍为哉?言念及此,良用恻然。恭亲王奕訢、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兹特录其前劳,全其末路。奕訢著加恩仍留世袭罔替亲王,赏食亲王全俸,开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
宝鋆著原品休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内廷当差有年,只为囿于才识,遂致办事竭蹶。兵部尚书景廉只能循分公制,经济非其所长,均著开去一切差使,降二级调用。工部尚书翁同龢直枢廷,适当多事,唯既别无建白,亦有应得之咎,著加恩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以示区别。朝廷于该王大臣之居心办事,默察已久,知其决难振作,诚恐贻误愈深,则获咎愈重,是以曲示矜全,从轻予谴。初不因寻常一眚之微,小臣一疏之劾,邃将亲藩大臣投闲降级也。嗣后内外臣工,务当痛戒因循,各忠悃,建言者秉公献替,务期远大,朝廷但察其心,不则其迹。苟于国事有补,无不虚衷嘉纳,倘有门户之弊,标榜之风,假公济私,倾轧攻讦,甚至品行卑鄙,为人驱使,就中受贿渔利,必当立抉其隐,按法惩治不贷。将此通谕知之。
恭亲王遂退出政界,无官无职,赋闲在家。直至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失利,此时的慈禧虽然年事已高,但更加睿智,决定重新启用恭亲王。但是终究不如慈禧初次垂帘时对他的倚重程度。恭亲王再次任职不过四年,便于1898年去世。此四年中,恭亲王的威望愈来愈高,甚至外国人亦对其敬仰有加。慈禧太后虽然不喜欢他,但表面上还是十分尊重恭亲王。
恭亲王薨后,继任其位的是礼亲王。礼亲王乃八大亲王之首,是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小儿子的后代。与礼亲王一同入军机处的还有张之万,即张之洞的兄长及孙敏汶等人(孙敏汶身居高位多年,直到1894年12月即光绪二十年,翁同龢诱使皇帝将孙革职。当时太后甚少参与政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观戏及其他娱乐上面,对朝廷之事只持观望态度。故当时孙处于极081第十章 慈禧二度垂帘其危险的境地)。因孙敏汶与帝师翁同龢向来不和,太后之所以任用孙,就是为了军机大臣之间可以相互牵制,如此一来,慈禧便可从中操纵,以维持政权。
慈禧后来的行为引起朝臣一片抗议与指责。因慈禧下达谕旨称,所有紧急事件,在禀报太后皇上之前,军机处须先同光绪帝之父醇亲王进行商议,之后再降谕旨。此谕旨内容不仅完全破坏了已有之规矩,这样一来,便使醇亲王成为行政大权的真正首领,此举极易有可能违背慈禧于1875年向全国人民允诺要为同治帝立嗣的旨意。许多人担心醇亲王会劝诱其子无视大行皇帝立嗣之事,另立一支皇权,如此同治帝之大统便会中断。醇亲王很可能会这么做,因如此一来,醇亲王及其福晋即慈禧的妹妹在有生之年将有机会得到皇族头衔。同治帝大统就此中断,大清朝的尊贵之族也将就此蒙羞而最终败落,叶赫那拉一族势力必会增长。从此之后,宫廷便会涌现更多的纠纷、背叛、钩心斗角及阴谋,永无安宁之日。事实上,中国现在这般境况如同英国史上约克支与兰卡斯特支之间发生的争夺皇权的历史。
此份谕旨下达之后,一位名叫盛昱的皇亲连同其他大学士上奏,恳请太后立即收回成命,且建议如若醇亲王担任议政王很有必要,可以直接与太后商议而非军机处。上奏者提出了无数理由,但最终的解决方案归结为在不伤及醇亲王面子的前提下,阻止他接受议政王之位。他们怀疑醇亲王身体欠佳,能否胜任压力如此大的职位;亦担心其权力过大会招致许多人的反对,而这肯定是慈禧太后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此外,嘉庆帝于1799年也曾规定过:除非情况紧急,任务特殊,否则皇亲贵族不得入内军机处。
他们在奏折中最后说道:“事实上,皇亲贵族由于身份特殊,不可能与普通为官者受同样的惩罚,故皇亲贵族不便在军机处任职。恭亲王确实在军机处任职,但那只是暂时,且无论如何,恭亲王当时的权力比现在授予醇亲王之权力要小很多。故,吾等恳请太后依照我朝律法,取消授予醇亲王之职权。”
082CIXIMIWEN最后,上奏者一致认为醇亲王不许参加每日早朝,亦不许僭越皇家特权在其私邸召见军机大臣商议政务。作为军机处之首的皇亲如若犯错,御史大臣弹劾上奏于理不合。
御史大臣赵尔巽(他为官正派,曾在直隶及四川任总督一职)亦因此事上奏,奏折中称如果事事都要醇亲王过问,则军机处便会名存实亡,醇亲王身为皇帝之父,不可让其入主军机处。他亦说道:如若太后需要醇亲王之建议,为何不能直接召见醇亲王当面议事?如此便不会再有任何反对之声了。
太后对于指责她的奏折一一批复,现摘录如下。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本日据左庶子盛昱、右庶子锡钧、御史赵尔巽等奏,醇亲王不宜参与军机事务各一折。并奏盛昱奏称:嘉庆四年十月仁宗睿皇帝圣训,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处行走等因,钦此。圣谟深远,允宜永遵。唯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此不得已之深衷,当为在廷诸臣所共谅。本月十四日,醇亲王与诸军机会商事件,本为军机处现办紧要事件而言,并非寻常诸事,概令与闻,亦断不能另派差使。醇亲王再四坚辞,碰头恳恩,当经曲加勉励,并谕俟皇帝亲政后再降懿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折,尔诸臣岂能尽知耶?至军机处政事,委任枢臣,不准推诿,希图卸肩,以专责成。经此次剀切晓谕,在廷诸臣,自当仰体上意,毋得多渎。
盛昱等所奏,应毋庸议。
阅读此类诏书,使读者不禁回忆起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以及她处理这种事情的手段,如此巧合之事,让人不觉好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