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陆 梅:静守师傅

 

  夜晚,我站在大树下
  
  静静地倾听
  
  倾听大树为我讲述
  
  关于大自然的故事
  
  ——[英]毛姆
  
  静守师傅是镇福庵里的和尚。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通常大家都这么认为,可总也有例外。小说家汪曾祺在其名篇《受戒》里就写到一个明海小和尚,住在苦提庵。庵里还不止一个和尚。
  
  现在这座镇福庵,在浙江宁海象山港的横山岛上。虽说已开发,但我去时游人并不多。岛上树木葱郁,浓荫蔽日,满目参天古樟和挺拔秀竹——如此欢喜的清和静,真叫人无话可说了。
  
  镇福庵就在山腹上。顺着卵石小路往深处走,刚还灌木丛生、遍地苍苔,突然间就亮堂起来,看到一片开阔地——是几亩菜园。阳光金灿灿,有些晃眼,分明让人还没从浓荫里醒转过来。就那么一瞬,感觉灵魂出窍。脑海里漫出胡兰成在《山河岁月》里的句子:“在阳光世界里,田稻穰穰,长亭短亭,柴门流水,皆成金色……”
  
  这会儿,没有金色的稻田,也未见长亭短亭,却有大片的菜地,开成一畦畦,正是蔬菜长势最好的时节——青菜肥头大耳,草头一簇簇正窃窃私语;菠菜油亮翠嫩;芹菜亭亭玉立……胡萝卜还在泥地里沉睡,但纤细的叶子叫人莫名心生愧疚之情;卷心菜刚开长,一层层小圆叶片在阳光下笑开颜!
  
  风吹过——我闻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优雅、最富贵、最奇异的香水也抵不上的香!是阳光、泥土、正在拔节的茎叶混合着粪水的清香味儿,可这香,你永远也不可能在城市里拥有!这是被干净的风、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纯粹的蓝天和真正的星空,还有生长古木苍苔也生长神话传说的土地所造就出的香。我在这香里,瞬间迷醉过去。依稀仿佛,走进我遥远的童年村庄。
  
  静守师傅就在这个时候出现。
  
  洗旧了的海青色短衫,里头露出同样洗旧了的白色短褂领子。套袜和绑腿沾满了泥尘。脸黝黑,眼睛却清亮。乍一看,就跟总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没啥两样。他的身后,就是镇福庵,距菜园百步远。
  
  先说庵,庵很古旧。宁海县志里有据可查,建于明洪武年,距今六百余年。和很多的深山远庙一样,这镇福庵也是小格局,却也有奇处——一般观音菩萨都立于莲花座,而这里的观音却立于鳌鱼之上,莫非……和这横山渔岛有关?
  
  走进庵里,却不见任何僧侣的影子。大殿内黑漆漆,午后亮白的阳光打在廊柱上拖成长长的暗影。空气里混合着浓重而发霉的、不容忽略的寂静和香烟的气息,阒寂无声。我一阵恍惚,大步奔向殿外。
  
  殿外,是另一个世界。同行的友人正三三两两围拢在一丛老树前——这就说到了与庵同龄的三株古树:芙蓉、香樟和桑树。古庵、老树——没错,它们理该在一起,互为依存,互相倾听。
  
  桑树更像一个巨人,当路而立,顶天立地。站在它面前,只有抬起头来,才能与它相望。树上挂着它的“身份证”: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余年,为浙江省现存最大的桑树,誉称“浙江第一桑”。
  
  芙蓉树就长在庵门前,不高,枝叶繁茂。树上也有一块牌子,上写:植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此树曾于20世纪60年代衰落枯萎,仅剩古树桩,1998年枯木逢春,复抽新枝,繁茂至今。
  
  大家簇拥着看树时,静守师傅一直静立在边上,更像个置身事外的看客,脸上是农民式的淳朴,甚而还有些木讷。但是当大家正要回转身走时,他像是突然醒转过来,说还有棵树呢!在那!说着他兴冲冲跑到前头,指给大家看。就在庵旁的树林子里,是一棵六百多年的古香樟,盘根错节。奇的是,树中长树,老树桩里又长出一棵挺拔的毛竹。抬眼望去,老树像一擎天伞,高耸入云。有些树,你站在它面前,除了感动,更会生出一份敬畏之心,这棵古香樟就是。
  
  当大家抬头仰望一时无语时,静守师傅便充满怜爱地拍了拍老树斑驳的身躯,身子也向大树倾去,像是在耳语,又像是在倾听——用整个的身心。我杵在树下,怀疑自己也成了树的一部分……
  
  再往林子里走,静守师傅顺手一指,道:那边还有一口古井,水很甜咧,我烧水做饭全靠它!我们就齐齐地跟了去。井台青苔弥漫,井水清冽。静守师傅麻利地给大家打水。一桶水打上来,大家纷纷用手掬了喝,颔首称许。静守师傅就那样憨笑而立,眼里满是孩童般的喜悦——那后面的潜台词是:“甜吧?我说得没错吧!”
  
  到这会儿,静守师傅已进入自己的角色——他,才是这寂静之岛的主人。这古庵,这老树,这水井,这大片的林子、神话和传说……以及庵前空地上一畦一畦的菜园子,因了他的存在,才显出生命和灵性来。兴许他自己并未深切意识到,而我、我们,这些偶然的闯入者和旁观者,都清晰地看到了。
  
  镇福庵没有电,到了晚上就得点蜡烛。镇福庵也没有第二个和尚、杂役或是游方僧。远来的和尚不会选择到镇福庵来落脚。静守师傅是庵里唯一的和尚,所以他既是“住持”,又是“方丈”,还是杂役——说杂役兴许更贴切些。我不知他平日里念不念经,做不做和尚们通常的早晚“功课”,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是烧水、做饭、洗衣、种菜、锄地。
  
  “不种菜,就没菜吃;不烧饭,就没饭吃。”静守师傅两手一摊,说了句大实话。问他什么时候到了这里。答曰:十多年了。师傅圆寂的时候叮嘱过,要他守在庵里,从此就没离去。
  
  十多年里,一个人守着一座庙,一座山,乃至一个岛。难得也会有游人或香客远道而来,但香火终是不旺。十多年里,独自一个人把每日的挑水、种菜、锄地、洗衣、做饭当成修行的功课,顶着日晒、冒着雨雪日日往前走。白天还好,有事可做,晚上就有些难熬,没有灯,即便是点上蜡烛,也是浓重暗夜里的一星豆火。一个人,每夜每夜被层层的黑和暗包裹着,会是怎样的清寂感觉?真是不好说。
  
  但静守师傅“熬”过来了,说“熬”,未必尽然,我无法揣度静守师傅本真的内心。他站在你面前,朴拙地笑着,不善言辞。我只是从他简单的描述里猜想着他的日常:劳作、汗水、一日三餐、手捻佛珠敲木鱼……
  
  还有什么?寂寞?孤单?长夜难熬?或许吧!
  
  还有什么?还有很多。但未必人人能看得见。
  
  不要忘了,这里有古庵、老树、林子、菜园,有鸟鸣、蝉唱、树影、风声,乃至大自然的怀抱。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和一个无视自然的人;一个亲近自然的人和一个远离自然的人——他们的生活态度会多有不同。
  
  所谓的大自然是什么呢?是湛蓝如洗的天空,逶迤盘亘的群山,清澈蜿蜒的流水,花团锦簇的草地,绿荫铺地的森林……没错,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永恒的家园。可是,光有这些还不够,这是我在邂逅了横山岛的静守师傅后突有所悟的。一个自觉地亲近和守护大自然的人,他眼里的大自然是与人类一样有灵性和生命的。那一畦畦混合着粪水味儿的碧绿菜苗、那一棵棵历尽沧桑的参天大树,你听得到它们的声音吗?
  
  德国哲学家狄特富尔特在《哲人小语:人与自然》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对植物知道些什么呢?觉察它们的痛感吗?每秒超过两万次往复振荡的呐喊,我们的耳朵听不见。也许全世界、整个宇宙都在呐喊,我们却耳聋。可能草也在喊叫,当它被割、或温和动物的嘴在拔它时;当树木周围架上斧或锯时……
  
  静守师傅沾满泥尘的套袜和绑腿、黝黑的肌肤、清亮的眸子,还有他抚摸树干时充满怜爱的手掌、前倾的身子……都让我深信:他是懂得并深爱自然的人,他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他是自然之子,他当然也更能体会万物的生机,劳动的愉悦乃至艰辛,于是在他眼里,一箪食,一瓢饮,都赋予了欢欣和不易。
  
  用作家韩少功的话讲:“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这是怎样奢侈的人生啊!
  
  (原载《少年文艺(上海)》2010年第11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