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节 赤壁鏖兵
-
虽然湘军已兵合一处,但北上武汉的道路并未完全畅通,其中最大的一颗钉子正是蒲圻。
蒲圻即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三国时期有文赤壁与武赤壁的说法:文赤壁是指湖北黄冈,本来跟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没什么关系,因为东坡先生上去怀了一下古,才声名鹊起;蒲圻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又称武赤壁。
兵家选择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随便指定。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哪朝哪代,没人敢忽略。比如田家镇和半壁山,清末时湘军和太平军争得你死我活;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同样是谁都不肯轻易相让。
蒲圻也是如此,它被称为湖北的南大门。韦俊退到这里后,又聚集了三万人马,同时在蒲圻外围设置营垒木城,从而断绝了湘军再次从边上溜过去的可能。
大军要想顺顺当当北进,非得把这道门砸开不可。于是,在“樯橹灰飞烟灭”一千多年后,武赤壁又重燃战火。
会师后的湘军已达八千余人,但数量仍远不及太平军;加之太平军防守之处的地形十分险要,因此正面突破的难度很大。
如果有捷径就好了。
这条捷径是蒲圻当地的一个举人提供的。胡林翼按照他的指引,率兵抄小路进军,出其不意地占据了蒲圻城西北的铁山,使太平军的正面营垒尽失其险。
尽管如此,麻烦并未完全消除。毕竟蒲圻城仍在韦俊掌握之中,不打下这座城,军队仍然无法前行。
罗泽南的看家本领为“以静制动”,其前提条件是对方要来攻。可是韦俊两度战败后,也变乖了——他就不攻,等你攻。
罗泽南又施诱敌之法,韦俊仍不上当——追是要追的,但没追多远就会及时收兵回营。
这是胡林翼在武汉就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当哥俩儿碰一块,两个聪明绝顶的脑子加在一起,仍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招,最后只能是一个字:攻!
湘军一攻,太平军就掌握了主动。韦俊在蒲圻城下扎有五座营垒,四道木栅。守垒的大多是“长发兵”,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两军在营垒前反复搏杀,湘军付出了很大伤亡,连军官都阵亡多名,却还是一座营垒都没拿下来。
罗泽南十分焦虑。他担心如果一直攻不破营垒,太平军固城死守的意志将会更加坚决,而蒲圻也可能变成另一个九江。
他决定采用火攻,并召集诸将,动员全军:“蒲圻不下,武汉必不能攻。今天大家一定要死磕下去,不然‘九江故事’便会继续上演。”
“九江故事”对湘军来说是一个惨痛的记忆,因为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像走了霉运一样,不是损兵折将,就是败绩连连。
罗泽南统率的部队,皆为荣誉感极强的精锐之师。伤疤一揭开,众人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嗷嗷叫着便抱起稻草向太平军营垒扑去。
尽管太平军不断放炮阻击,但湘军不顾伤亡,前仆后继。木栅前的稻草越堆越高,烈焰突起。四道木栅被尽数焚毁,五道营垒也跟着着了火。
罗泽南一举克复蒲圻,太平军中遭毙俘者达五千余人,几乎是罗泽南出江西时远征兵团的总数。此一战成为官军自失守武昌以来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这一战后,韦俊退守武昌,再也无法阻挡罗泽南前进的脚步。
1855年12月25日,罗泽南到达武汉。此前胡林翼已水陆并进,收复了包括金口在内的南岸前沿阵地。
1856年1月5日,罗泽南和胡林翼分路进兵武昌,并在城下与太平军展开野战。
韦俊一败再败,老兵伤亡很大。他的现有部队实际上是个大杂烩,即由少数老兵带领多数未经训练的新兵,所以数量虽众,但其野战能力极差。湘军朝后一包抄,他们便纷纷溃退。
经过短兵相接,太平军战死三千余人,湘军却只死伤了十几个人,几乎可以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武昌外围的太平军据点被全部扫清。
罗泽南的到来,终于使胡林翼转危为安,从而结束了他生平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