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著名困局
-
可是对于胡林翼来说,这个省长的职务却来得实在太迟了一些。在太平军攻入武昌后,湖北巡抚跟按察使、布政使的权势相差不多,因此那几乎就是一张空白委任状。
在金口,胡林翼“号令不出三十里”——他的命令最多在三十里范围内有效;出了这三十里,对不起,那就是人家太平军的地盘了。
胡林翼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夺回武昌,并把太平军逐出湖北。如此才能真正履行他作为巡抚的职责,也才能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
胡林翼所能实际指挥和调用的仍是湘军,其中包括由湖南赶来的水陆援兵,与原来相比,总计增兵六千多人。打仗当然是人越多越好,可是人多了,所需粮饷和军火也就相应增多了。
当时朝廷已经发不出粮饷,前线军需完全靠自筹,或者各省之间相互调拨。胡林翼在湖北“号令不出三十里”,自然是什么都弄不到,只能寄望于湖南。可是湖南由于久历兵祸,同样清汤寡水,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粮饷。胡林翼又请求从川陕等地解运粮饷,但兵荒马乱的,运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样一来,不要说军火,就是必须的口粮都常常出现缺口。
如果大家伙儿都呆在营地里不打仗,还可以将三顿减为两顿,将吃饭改为喝粥;但打仗就不行了,那是卖力气的活,少吃几顿饭,当兵的连刀枪都拿不动。
为了让兵勇们不饿肚子,胡林翼不得不四处烧香,最后把老家的口粮都运到金口来救急。所以时间对胡林翼很重要,因为早一日进入武昌,他就能早一日卸掉粮饷不继这个大包袱。
从人数上看,防守武昌的太平军是湘军的几倍。起先都是太平军占上风,但是胡林翼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快显露峥嵘。
比如他的陆师吃了败仗,水师却一个登陆战,从太平军的身后冒了出来。结果两相夹击,反而把太平军杀得大败。又比如,他将陆师分成三路,纵使一路吃亏,另一路也会从侧后发动突然袭击,使形势得到逆转。
胡林翼通常还留有足量的预备队,可以随时投入作战。即使在现代战争中,这也是不过时的战术原则。几个回合之后,太平军遭受了很大损失,守卫武汉的主将韦俊也着实尝到了胡林翼这位平乱专家的厉害。
韦俊是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因此颇受太平天国重视。但他又不是那种纯粹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很有些真材实料。自随兄长参加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三次攻克武昌城,韦俊都在前线效力,所以湖北当地有“韦俊三打武昌城”的说法。
当初曾国藩能在短时间内一举攻破武昌,除了投入的本钱比较大外,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作为守将的石凤魁、黄再兴的“帮忙”。韦俊可不是这样的笨伯,他深晓用兵之道,失利后即马上进行收缩,不再轻易出战。
胡林翼不怕与太平军作战,他怕的是太平军不跟他战。因为太平军耗得起,他耗不起——没有粮饷啊!
韦俊也看穿了这一点。不管胡林翼白天在城下如何讨敌骂阵,他就是不出来。反正城墙坚固,你要硬攻,我就拿火炮招呼你。到了晚上,我再大举出城,迂回到后面来袭击你。
几天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了过去,原有的粮食在慢慢减少,调运来的扔不见踪影。胡林翼看在眼里,堵在心头,一个劲地做噩梦。
既然开不了源,他就只能先节流——把打仗不够卖力的兵勇挑出来,开掉了一千多人。这样虽然节省了粮饷,但兵力也单薄起来,没法形成声势。
一边是可用之兵减少,另一边则是太平军高挂免战牌。胡林翼碰到了当年孔明对阵司马懿时所遇到的那个著名困局,他得找到破局之法。
孔明的办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诱。
太平军白天不出来,但他们晚上会出来。胡林翼将兵力分为六路:三路诱敌深入,三路进行埋伏。几仗下来,官军连战连捷,歼灭太平军五千多人,解散协从千余人。
可是接下来,孔明的尴尬也同样落到了胡林翼身上——仗是打赢了,然而韦俊正因为吃了苦头、得了教训,自此任你再怎么诱,就算是把女人衣服送进城去,他也不予搭理了。
武昌周遭路长十九里,太平军围城时也得用上万把人;湘军就那么可怜巴巴的几千人,还给裁掉了一千多,哪里围得住?若是强行攻城,伤的又都是精锐,胡林翼因此苦不堪言。
湘军缺粮缺饷,韦俊看得真切,并且紧紧抓住对手这一软肋不放。你缺粮,我还要断你的粮!
胡林翼为了接收来自川陕的粮饷,在距汉阳西南七十里处的奓山建立了陆师大营。韦俊便指挥驻汉阳的太平军多次对其奓山大营发起主动攻击,以便完全彻底地切断这条粮道。
眼见奓山危急,胡林翼被迫调整部署,亲率陆师主力渡江北上。
战场随即移至汉阳。胡林翼到达之时,奓山守军正好吃了败仗。幸亏主力前来救急,他们才保住了运粮的通道。
鉴于汉阳对奓山的威胁,胡林翼决心先夺回汉阳。但是韦俊采取了固守之法,打不过就缩到城里,你攻城我放炮。胡林翼能得到的除了伤亡还是伤亡,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唯一让胡林翼感到宽慰的是,水师方面有了不小进展。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