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最初的快乐来自向善的本性
-
世人都在寻求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呢?
很多人都说,最初的快乐是来自童年的时候,那是因为童年是最适应万物的本性,还未曾遭受世俗的洗礼。也有人以为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快乐,于是竭尽全力追求金钱。可是,金钱固然重要,但并非绝对重要,很多时候,即使拥有了全天下所有的金钱也依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只有当人们需要金钱时,它才会变得重要。否则再多的金钱也不过是一个数目而已,没有过多的意义。
有人烦心重、脾气坏,虽然有钱,依旧活得不开心。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拼命追求金钱、名利或者美色,是因为人们还不明世事运转的道理,拼命为了一些外相的事物而劳苦奔波。这才痛苦度日。人人都有痛苦的一面,可是这痛苦不是来自他人,而是自身。只有当我们自己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需要自己承担相关因果责任,从而使得自己的内心苛责自己,令自身痛苦不堪。因而也有人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可人并不是生来就会追求这些外在的名利、金钱等物质的,名利场都是人们在被利欲熏心之后人为制造出来的。与之相反,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向善的本性,三字经上就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世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上苍赐予的最好的礼物。然而本性的守护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与本性相悖,却极具诱惑的事物,有的人能够坚持,有的人却在诱惑中丧失了自我。
因而,人一旦执著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违背了最初的本性,快乐也就随之远去。
传说有一个常年居住在深山里的得道高僧就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
高僧从小就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事物。
在高僧很小的时候,他住在山林里面,每天与树木聊天,与石头谈心;同时,他还经常与山林里的野鹿追逐,与野猪玩耍,十分平和地与山林里的一切相处相生。
那时,山林里经常有野人出没,因为当时的人类也还处在进化中的阶段,所以当时的野人与高僧的差距并不大。因而高僧从未把他们当做异类,而是把他们当做普通的人类一样对待、交往。
高僧是一个心怀善念的人,当他听到一句善言,或是看到一件善行,他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若觉江河,沛然莫之能欲”的感觉,这些善言或善行总能唤起高僧最心底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是决堤的江水,像奔腾的千军万马自山顶倾泻而下,让他的心为之震撼。
而他认为这是对于“人性本善”最好的说明。因为人们在听到善言或看到善行时,会同时引起每个人自己内心深处有关善的共鸣。只要听到或见到,就会产生情感而闻见知之。不论闻或见,都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使得人们的内心会因善而连接在一起,而它在人们内心所激发的力量,能使人像江河决堤一样,将心中善念冲涌而出。高僧认为这样的向善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人们内心的,而不是由谁发明或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事实,他更激动了,因为他知道,所有人都自出生起就拥有了这样的善心,这是全人类的福业。
一个人很真诚地面对自己,他的内在就会迸发出力量,这个力量叫做“向”,该做的事叫做“善”,所以这叫做“人性向善”。这样的本善,不只存在于心间,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比如看到有人扶老奶奶过马路,会激发你扶老携幼的善心,在坐公交车时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比如看到无人照顾的老人,就会感念于辛勤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于是给他们带去关爱和问候。这些都是由着心中的善念而“沛然莫之能欲”的表现。
所以说,最初的快乐是来自向善的本性。当你成为亿万富翁,孤身一人仰视灿烂星空,可能你不会快乐,因为你在乎的快乐并不是华丽的孤独就可以给。反之,当你还是那个普通的你,却会因为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自身充满能量感和价值感而快乐充盈。这就是向善的快乐,因为你依从了你的本性。
善良是一个人内心得以安放的基础。古语有云:君子上善若水。其实不只是君子,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善的因子。善良感的本质是心理氛围美感;而人们总是倾向于让自己更快乐,于是人们倾向于喜欢善良。很多人的内心会在这个社会迷失方向,越年长,越远离。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弄清,究竟什么是内心所需。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与善良,就好像流水与动力,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水向下,人向善。
人顺应自然,便承接天性,获得万物灵力。心顺应自然,变得通达明畅,达到清乐的境界。所谓人心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向善的本心。人心归于万物,合天地之灵气,方可真正达到清乐之境。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