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节
-
二
在西方发达之地,我们或许在今天仍会看到现代文明的不薄的基础。那里仍然有着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整个社会看上去还有良好的秩序,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健康关系;起码在表层上可以呈现出一种比较高尚的文明。虽然他们面临的一些大问题,如整个社会道德的堕落,现代化带来的难以逆转的各种困境,如连带而来的环境和伦理问题,同样非常严重。但他们与第三世界毕竟是不同的,起码在表象上是差异明显的。
西方发达社会与第三世界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的文化基础不同。他们的传统文明没有完全流失,至今葆有基督教文化中非常优秀的东西,许多人还有上帝,有神,有内心的敬畏和恐惧,愿意探索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欧洲人从小就进行基督教教育,有的学校里有教堂,有一种宗教环境。当然他们的文明资源也非常复杂,不能简单而论。像美国就稍有不同,美国的职责和行为主要是商业,商业扩张是它重要的文化构成,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有神论者,也讲奉献。
我们中国当代人的文化基础不能不给予正视。从古希腊古罗马,西方的文化主脉当代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所接受的就是清朝以来的“西学为用”,我们学他们的技术,这种学习停留在实用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吸纳西方思想的本质的核心的东西。五四之后,我们又丢掉了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文化空白,在教育与成长上失误巨大,在文化构成上薄弱不堪,是不伦不类的一代。
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就是怎样找回自己民族中最好的东西,同时又要打开视野,有一个能够面对西方整体文化的能力,重新加以理解和梳理、接受与消化。我们离开了这两种文化资源,既不可能成长为经济巨人,也不会成长为精神巨人。在艺术上,中国的前卫要站起来,要复活,就必须从头补这两门课。
我们本来是一个文明古国,是儒学社会,最讲助人、忍让和怜悯,是礼仪之邦。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哪个角落,最不讲礼貌、最拥挤、最脏乱、黑社会活动最猖獗的,往往华人社区要算一个。只要飞机出了国境,随便往哪里一停,到超市和连锁店,最常看到的是中国人在挣挤。我们这个民族肯定出了什么毛病,这是不必讳言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反思的重责。
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的“现代主义”艺术理应有自己的伦理高度,有重新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它的一切言论、形象和形式,都要体现自己的伦理内容,因为一旦离开了这些内容,它就只能是虚假的,甚至是垂死的、落后的和反现代的。如果今天的现代主义不能触动这个时期最敏锐的一些大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没落和平庸的东西。比如它怎样看待商业扩张主义、技术主义,怎样理解“现代性”中的野蛮和粗暴,怎样应对消费主义,都是无法绕开的致命问题。
有一年我到日本,去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当时正赶上日本中学生毕业前的必须一课:参观原爆地。那里原子弹爆炸留下的一切残痕让人目不忍睹,可是许多日本中学生却在那里嘻嘻哈哈,完全把这次惨烈的教育当成了一次郊游。我当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笑声。现在的人变得多么可怕,你从这笑声里就会明白许多。这种笑声比那一天的爆炸还要可怕。我们生活在这样一拨没有怜悯的人中间,还有什么希望。未来显得非常可怕。有一些独生子女自私成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出奇地冷漠,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种现实,它就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当年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印度如果被毁灭,有七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是非的知识”。现在的中国和世界,谈到艺术与思想,在许多人那儿是既没有是非也没有标准的,简直怎么都行。现在有些大学的文学教师无能到了只会夸夸其谈,从书本到书本,正全力兜售一些翻译得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自己也未必明白的什么“能指”“所指”一类,什么符号学一类,什么“文本”“主体”一类。天天进行词汇竞赛,却未能进入文学,未能感动。
没有是非,没有感情,在艺术面前失去了感动的能力,失去了感悟的能力,在语言艺术面前失去了基本感受力。这样的教育又完全适合没有人生阅历、没有道德标准、没有伦理准则的自私的一拨,这一拨将来再去影响其他人,恶性循环,日积月累。这会造成一个非常可怕的精神环境,使得一个原本文化与道德素质就非常差的族群变得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没有是非和情感,也不再追求真理。
今天那些没有出息的文学“高论”,文学家都听不懂,学生又怎么能听得懂。他们把文学讲成了物理。其实文学既复杂又简单,文学不过是一颗健康的心灵所能感知和领悟的东西。你有生活的经验,有是非观,有爱心,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思想所打动,被人性所打动。
这个时代实际上在呼唤真正的“现代主义”,呼唤真正的“前卫”。他们的出现会整合一个时代的艺术,会牵动一个全局问题。
很多人在感叹我们的文学与诗正在死亡,也许这种忧虑并非没有道理。显而易见,很多人不是因为缺乏教养才疏离了文学,而是因为其他,因为一些文学本身的问题。有人说主要原因是各种娱乐的增多,文学的空间被大大挤压了。这个说法稍稍成立,但并不重要。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会受到挤压,都有其他娱乐方式的竞争。我们现在有网络,有电视,有很多的通俗演唱会,有戏曲,但是一百年前的文学却不得不面对皮影戏;后来又有了拉洋片,有广播和各种表演。任何时代里各种娱乐和艺术都是并行的,相互之间又竞争又依存的关系尽可理解。一般的通俗性娱乐性的东西对文学的挤压、对读者的争夺,都是极为有限和短暂的,它们并非是致命的。所以用其他通俗娱乐门类对文学空间的挤压来解释文学的消亡,是文不对题的。
有一个从事哲学工作的教授问我一个问题:现在的报纸很多,还有其他网络读物,从这些当中看各种信息、看揭露的东西,更多更痛快,我为什么还要看文学作品?你能给我解答一下文学存在的必要吗?我告诉他:文学的功用主要不是为了告诉你一些消息和事件,不是为了让你在这些方面得到满足,它跟你的这些要求基本上不搭界。你所需要的信息刺激,如揭露和批判,新鲜的事件,文学中都可能有。但它的承载重心不在这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给你语言艺术的快感与陶醉,让你在语言所能营造的境界和意味中领悟,给你其他艺术中所不能体会和替代的愉悦。你离开了文学作品,在任何艺术门类更包括新闻媒体中都得不到的一些东西,才是文学所独有的。而这种需要、鉴赏中的快乐,是每个正常的生命都要具备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要求。
文学的“前卫”应该是网络时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它的语言所能达到的时代高度,它的别致,它的思维的偏僻和深远,都应该处于一个时代最令人瞩目之地。目前一般化的、大量的作品,由于产生在一个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语言气质上受现代媒体的感染非常严重,文学自身的质量已经接近消失。它在阅读中给我们的强烈感觉就是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是一些非常匆忙的符号在流动。这接近于电脑中的字符。而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字组成的,就是说首先要有文字,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如果没有文字,就只会是一些符号和代码,也只能快速阅读。而文学作品不能这样阅读,文学阅读要从文字进入语言,这期间要有基本的沉浸,基本的时间要求。一些所谓的“现代主义”、文学“前卫”,实际上是从背离语言和文字开始背离文学的。它们的品质与网络、小报、广播及一般传媒是一样的。
作为文学的文字要有形象感,有辐射力,它与一般的、单纯的传递和表达功能是不同的。这里的文字要有表达的深度和特性:它们所连缀起来的音色与节奏才是文学的语言。在一个高度技术化了的数字时代,文学前卫的复活首先是语言的复活。这个时代是数字的输入和输出,是速度化和程序化。整个世界的数字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决定了艺术的数字化。数字代替和肢解了语言的生命质地。
所以今天的文学前卫们不得不从启步之地去维护文学的纯洁。
这是阻止文学死亡的惟一方法,也是来自前卫的希望。
(2002年3月8日)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