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1901-2012) > 第 4 章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第三部分
第10节 1917[丹麦]卡尔•阿道夫•吉勒鲁普(1857—191

  吉勒鲁普由于“他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奖简况
  
  节译
  
  巴黎大学名誉教授阿•约利维1917年底,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战事的持久跟它的结局同样难以预料。这些国家的作家们自然也无法超脱于战事之外,都纷纷在家乡和前线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不言而喻的。
  
  1916年,瑞典学院评选出一位瑞典诗人:魏尔纳•封•海登斯塔姆,瑞典文学的一位大师,1915年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或许也是最优秀的著作《尼亚•迪克特》,那是一本新诗,让人联想到歌德抒情诗中最完美的作品,有的甚至可以跟它们相媲美。这次评选是成功的,没有什么人说三道四。但是,1917年瑞典学院又该选谁呢?按照传统进行了预选,许多热心帮助瑞典学院评选的行家都提出了建议,结果有两名候选人脱颖而出:丹麦的小说家卡尔•吉勒鲁普和亨里克•彭托皮丹。这两个人究竟选谁好呢?“每一个人都拥有足够的拥护者,都拥有影响力甚大的选票。”1916年的获奖者海登斯塔姆赞成吉勒鲁普。既然这样表了态,他也就不会再选彭托皮丹。


  
  亨里克•彭托皮丹是一位老式的贵族,一名绅士,他的不幸是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那个阶层的人们已开始在瑞典的公众生活中失去了意义与影响。他向来讨厌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在他那个时代以前瑞典就已经有了。有一次他满怀鄙视地写道,他讨厌这种“拙劣的现实主义”。对于他来说,一部艺术作品若不产生于理想主义,不与日常的现实相分离,不涉及文学创作的重大题材,从而美化人类的心灵活动,或者描述历史的光辉时代,揭示一个种族的内在本质和一个民族的英雄气概,那就是不可想象的。吉勒鲁普最初站在乔治•勃兰兑斯一边,扮演了革命者的角色,可是后来又跟他的宗师闹翻了,离开了他,去德国寻找他的灵感,特别是向席勒的著作求教。他吸收了席勒的理想主义并使之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他还上溯日耳曼的起源;他热爱理查•瓦格纳的音乐,再三提到,《尼伯龙根指环》的题材与英雄形象为日耳曼各民族揭示了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特点,是指引通往充满尊严的人生的好向导。
  
  因此,海登斯塔姆赞成吉勃鲁普的作品。那么,他的艺术弱点是什么?海登斯塔姆在步入文坛之初是个出色的、成功的论战家。他对那个时期始终有一种回味,并且态度十分明确。当时在哥本哈根还有一位教授讲文学史,他的重要的著作,尤其是关于18世纪丹麦文学的著作,在丹麦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在瑞典,也很有分量。他叫维尔海姆•安德森,他的看法颇受斯德哥尔摩的评奖委员会重视。早在1916年,维尔海姆,安德森就梦想见到一位丹麦作家荣获诺贝尔奖。然而众所周知,那一年是瑞典诗人海登斯塔姆胜利了。1917年,维尔海姆•安德森又作出新的努力,他也支持吉勒鲁普当选,因为他在1917年正打算出版一本关于亨利克•彭托皮丹的专著,这就显得尤为奇怪。

  
  当时,在哥本哈根大学还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任教,名叫奥托•耶斯帕森。他的声望在瑞典差不多跟在丹麦同样,在瑞典学院的评委会当中完全可以与维尔海姆•安德森的影响相抗衡。他坚决支持彭托皮丹当选。诺贝尔奖评委会举棋不定。为了摆脱僵局,维尔海姆•安德森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让两人平分该奖。结果就这么定了。事后维尔海姆•安德森胜利地宣布,两位获奖者实际上旗鼓相当,而且有意思的是,他们俩都出身于牧师家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敌对行动结束后依然存在的不安定状况,诺贝尔奖在1916—1919年间没有举行任何颁奖仪式。
  
  厌非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