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1910 [德国]保尔•海泽(1830—1914)授奖词
-
“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胜境”,授予保尔•海泽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C.D.维尔森几个国家的许多著名作家被提名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瑞典学院已经选定一位由60多位德国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致提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保尔•海泽。这个名字唤起我们青年期和成年期的回忆;我们仍然记得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所给予我们的艺术享受。现在,他是一位老人,但依旧生气勃勃。如果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表彰最有意义的文学作品,那就不能忽略这个人物。除了真正的价值,评奖委员会不受年龄或其他任何考虑的左右。
保尔•海泽1830年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卡尔•威廉•海泽,一位温和而坚毅的学者。海泽或许是从他的犹太母亲朱丽•莎琳那里继承了热烈活泼的性格。海泽在许多方面是大自然的宠儿,幸运地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中长大。他在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在波恩大学跟随弗里德里希•迪兹学习拉丁语言学。1852年在柏林取得博士学位。随后,海泽获得一份奖学金,使他能旅游意大利,得以通晓意大利艺术和文学。很快,他与一位艺术史家的女儿玛格丽特•库格勒订婚;他是由他的赞助人——诗人埃玛努伊尔•盖贝尔引进她家的。他不知道上哪儿谋求职位,盖贝尔不止一次帮助他,解除他的一切物质忧虑。根据盖贝尔的推荐,马克西米连二世提供他一个在慕尼黑挂名的教授职位。他的唯一义务是参加国王的文学晚会。1854年5月15日,他与玛格丽特结婚。这对幸福的年轻人定居在慕尼黑;此后海泽一直生活在那里,除了偶尔侨居他所心爱的意大利。因为这里不是细述海泽生平的场合,此后的情况只需提一下就够了:在玛格丽特死后几年,他再次结婚,这一次是可爱的安娜•舒伯特。
1855至1862年,海泽写了他的头四卷中篇小说,变成这一体裁的大师。在海泽众多的中篇小说中,我们这里举出《拉罗比亚特》(1853);富有威尼斯色彩的《安德雷亚•德尔棻》(1859);感受深刻的《奈利纳》(1875),取自莱奥帕尔迪生平的一段插曲;伦理深刻的《母亲的画像》(1859)以及描写奇异的抒情诗人的《马利昂》(1855)。海泽的中篇小说遵守严格的写作规则,但不损害故事的魅力和自由。他发展他自己的中篇小说理论。他写道:“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中篇小说,应该表现一种重大的人类命运。它不应该是日常琐事,而应该向我们揭示人性的新侧面。有限的故事容量要求严格的集中。”
人们说得很对,海泽是现代心理中篇小说的创造者。他的中篇小说很少有倾向性,这可能是为什么我们较之他的长篇小说《世界的孩子们》(1872)和《乐园》(1875),更喜欢他的中篇小说的歌德式的客观性。这两部长篇小说处理道德问题,前者写道德摆脱狭隘教条的束缚,后者写艺术对抗严格的清教主义。这两部作品无疑表明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在《乐园》中,还有对于慕尼黑艺术家世界的生动描绘。在《逆流》(1904)中,海泽转而反对决斗的习俗,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见挑战。在去年发表的《维纳斯的诞生》(1909)中,显然有一种奇妙的青春活力;他在这部作品中,一如既往地着重发展他的终生的美学信仰,一方面捍卫艺术的自由,反对片面的苦行主义,另一方面批驳模拟低级、普通和愚昧生活的自然主义技巧。
然而,海泽不仅是长篇和中篇小说作家,他也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他写有一些可爱的诗体中篇小说,其中采用三行诗节押韵法的《蝾螈》(1879)特别令人难忘。虽然戏剧不是他的天然媒介,但他也写了一些出色的剧本。我们从五十多部剧本中举出两部,一部是爱国主义剧本《科尔伯格》(1865);另一部是趣味盎然的《赫德利安》(1865),其中赫德利安的智慧和悲哀获得最动人的结合和再现。
海泽的文学趣味是独立不羁的。尽管他十分钦佩他的朋友易卜生的《觊觎王位的人》和《赫尔格兰德的勇士》,但他既不喜欢《群鬼》,也不喜欢随后的象征主义剧本。他酷爱音乐,但瓦格纳不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和勃拉姆斯那样感动他。
在生活的一切紧急关头,他也保持同样的独立不羁。他的朋友盖贝尔由于在一首致国王威廉的诗中,表示希望在普鲁士下面出现一个统一的德国,结果失去了在巴伐利亚宫廷中作为诗人的俸禄。于是,海泽也在一封恭敬的信中提出辞职,因为他在每一点上都赞同盖贝尔,希望能与他共命运。
海泽的作品在意大利几乎像在德国一样受欢迎。而他的许多出色的译作使意大利文学闻名德国。正是由于他,莱奥巴尔迪、曼佐尼、福斯科罗、蒙蒂、帕里尼和吉乌斯蒂如今在那里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但是,决不能以为这位才华横溢的海泽常被称作命运的宠儿,因而始终无忧无虑,始终受到他的国家上层赏识。作为父亲,他为自己几个可爱的孩子的夭折而伤心苦恼。他以一些深沉的诗歌表达他的悲哀,尽管诗中的忧郁闪射出无穷的美……
至于文学观点,这是确实的:这位阿波罗式的、迷人的诗人早就享有盛名;然而,这同样也是确实的:有一段时间,形势发生变化。自然主义在80年代勃起,并统治此后十年的舞台;它对传统观念发起攻击,尤其把矛头对准它的最强劲的敌手海泽。那些人追求轰动、效果、稀奇古怪的突破和丑恶现实的彻底再现,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诋毁海泽。对于他们来说,海泽过于和谐,过于爱美,过于希腊化和崇高。海泽不屈服。他们的粗野行径伤害了他的形式感,他认为文学应该在理想的光芒照耀下看待生活,应该美化现实。他的细腻敏感的短篇小说《默林》(1892),以一种刚强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受伤的感觉。现在,潮流已经重新折回,如果不是由于自然主义者们的宗派厌恶,海泽可能会更早地被他的国家提名为这项世界奖金的候选人。现在,一切似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这位光荣的老人已成为各地的崇拜对象;他是慕尼黑的荣誉市民,那里的一条街道已用他的名字命名,他已经淹没在荣誉之中。在这众多的荣誉之上,瑞典学院根据许多批评家的推荐,再给这位老诗人锦上添花,授予他这份珍贵的诺贝尔奖。
海泽走的是他自己的路。在审美上,他一直忠于真实,但依照这样一种方式,即反映外在真实中的内在真实。席勒的名言“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宁静的”,正确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它能在海泽的生平和著作中找到。美应该是自由的和再创造的:它既不应该奴隶般模仿现实,也不应该将现实拽进尘土。它应该具有一种崇高的淳朴。海泽揭示这方面的美。
他不教导道德,这样做会剥夺直接的美,但他的作品中不乏智慧和崇高。他不教导宗教,但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会严重伤害宗教感情的东西。虽然他着力强调宗教的伦理方面而非教条方面,但他尊重每一种严肃的观点。他宽容,但不冷漠。他赞美爱情,但他颂扬的是爱情的神圣性而非世俗性。他喜欢忠于本性的人们,但他最同情的是那些忠于高尚的而非低劣的本性的人们。
海泽因病未能出席这个庆贺仪式。他的作品已经给千千万万读者带来喜悦,我们感谢他。我们向慕尼黑路易森斯特拉斯的住宅致以问候,多年来,那里已成为缪斯之家。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