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偶尔露峥嵘

  这位惇亲王的脾气,与严谨的恭亲王截然不同。据说,他在大夏天时会手持大蒲扇,光着膀子在什刹海边纳凉,和下人们也不讲究规矩,很有平民色彩,北京城因此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民间传说。
  
  虽然因为妈妈的肚子而错过了皇位,但这位王爷并没有对政治彻底死心,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权力的直觉的。除了当着恭亲王、肃顺的面说肃顺要被杀头之外,他在几次政治风波面前,都有着看似匪夷所思的表现。野史记载,惇亲王经常嘲弄慈禧太后,有一次,慈禧想把自己不喜欢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废位,惇亲王当时负责宗人府,坚决反对:“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按大清国的规矩,只有皇后过门才是从国门“大清门”抬入的,慈禧本人是“二奶”出身,嫁入皇宫时没有任何仪式,因此终生耿耿于怀。
  
  正史上记载,1884年甲申易枢,就是这位惇亲王和恭亲王合唱双簧,在讨论对法国的作战方案时,兄弟俩却大谈当年十月为慈禧祝寿进献之事。一同觐见的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觉得他们“极琐屑不得体”,并在日记里感慨:“天潢贵胄,亲藩重臣,识量如此!”这或许正是恭亲王在惇亲王的配合下,故意以“极琐屑不得体”来主动获咎,给所有人,尤其是老七,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上台提供一个机会。


  
  可以说,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辅政的“一国两制”中,这位“粗俗”“散漫”的惇亲王,成为在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另一个平衡物。而恭亲王在其执政生涯中,得到了这位比他大一岁的五哥的特殊协助。话无遮拦的惇亲王,是慈禧相当忌惮的人物。
  
  惇亲王家似乎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折腾点令全国乃至世界刮目相看的动静。惇亲王有3个儿子,即载濂、载漪、载澜,在义和团—八国联军动乱中,这三兄弟都是义和团的幕后推手,而尤以老二载漪最为著名。载漪自幼好武,加入了满洲亲贵的精锐部队“神机营”,展露才华,被慈禧太后看中,将自己弟弟桂祥的三女儿许配给了他。
  
  成了慈禧太后的内亲,自然能够在政治上不断进步。载漪是家中老二,无法继承父亲的爵位,而且,当时惇亲王还在世,一门也不可能封两个王爵。慈禧太后于是下旨,令载漪过继给刚刚去世且无子嗣的瑞郡王奕志,袭了爵位,但是,在撰写委任状时,出现了笔误,将“瑞”字写成了“端”,只好将错就错,载漪就成了“端郡王”。他的英译名PrinceTuan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被八国联军指定为义和团动乱的“头号罪魁”。


  
  1898年,光绪皇帝及其身边的一小撮年轻干部,发动了盲目而操切的戊戌变法,将包括真正在第一线改革的实践者在内的几乎所有干部,都推到了所谓“改革”的对立面。反弹力度之大,甚至威胁到光绪的帝位。已经退居二线的慈禧太后力挽狂澜,亲自出马,以“戊戌六君子”的脑袋为最小代价,保住了光绪的帝位。同时,为了向“改革”的受害者们妥协,她同意为已经证明是“天阉”(先天的阳痿病患者)的光绪皇帝立嗣。候选人中,只有载漪年方15岁的儿子溥儁,与她血缘最为接近,是嫡亲的侄外孙,于是被册立为“大阿哥”。没想到,这一接班人的指定却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激烈反弹,列强拒绝承认,载漪终被洋人们逼上“灭洋”的道路,试图通过义和团这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来支撑起儿子将来的帝位巨舟。
  
  溥儁备位东宫,是继其祖父惇亲王奕在娘胎中以来,第二次最为接近最高权力宝座。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放火”发动群众后,这把群众运动的火却最终失控。在八国联军的炮口下,载漪差点被当作战犯扭送联军处决,而溥儁自然是与皇位永远分手了。
  
  龙生九子,在道光皇帝的9个儿子中,除咸丰帝之外,奕、奕䜣都曾先后有机会问鼎帝位。惇亲王奕改换了谱系,只能做个“荒唐王爷”,自娱自乐;恭亲王奕䜣虽然地位崇高,处在大于2(老二)、小于1(老大)但无限接近于1的地带,却忧谗畏讥,蹉跎一生,壮志难酬。大清国的政治六合彩,落在了并无任何资源优势的老七醇亲王奕头上,真正可说是渔翁得利。老七一家连出两任皇帝(光绪及宣统)、两任醇亲王(奕与载沣)、两位郡王(载涛与载洵),炙手可热。这是造化弄人、天意难测,还是政治行情黑庄盛行、云谲波诡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