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朋友们见我起死回生,脸上又有了红润,不免惊喜万分。他们曾无数次地登门看望,以一种尽可能随意的方式表达好意。
  
  这样过了一年,又过了一年,朋友们的眼睛里流露出奇怪和征询的神色。他们觉得我应当做点什么事情才好,又听见我总是回答“什么也不做”,不免疑惑起来。
  
  其实,所谓“什么也不做”,也只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面。说到个人,我每天的生活中仍有很多重要的事,需要认真对待。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来回答那些关心我的朋友:
  
  “每天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吃”。
  
  “只要能吃,就死不了”。“刘太医”第一次给我看病时曾这样说。
  
  我一直相信,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癌症病人的治疗途径五花八门,医生们也是见仁见智。不过,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否认饮食对于病人康复的影响。不过,说到吃什么和怎么吃,又是说什么的都有。
  
  我不懂营养学,在饮食方面也是个外行,但是我以普通人的逻辑来度量,总觉得,任何一种食品,不论是果蔬还是肉鱼,也不论红薯、绿豆,还是蹄筋或者泥鳅,都包含着人体需要的成分,但你如果把它们的好处推向极端,说成可以取代一切,还能围剿杀死癌细胞,那就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常识,还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定所谓“抗癌食品”全是痴人说梦。
  
  所以,我给自己制定的食物原则是“足够”,不是“绝对”。所谓“足够”,也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多吃那些有益的食品,同时在各种食物之间维持一个均衡点,而不是百分之百地偏向某一种饮食。
  
  具体来说,有“四足够”:
  
  足够杂。
  
  我每天吃的东西不会少于25种,包括5~8种谷类、3~5种豆类、1~2种薯类、至少6种蔬菜、1~2种鱼和肉(以鱼和禽肉为主)、3~5种干果、2~3种水果。
  
  足够粗。
  
  这是指粗粮或者富含粗纤维的薯类、蔬菜、水果。事实上,我很少吃精加工的米和面。每天吃的谷类,有超过三分之二是糙米、全麦面,以及红米、黑米、薏米、大麦、荞麦、玉米、小米之类的杂粮。红薯是我每天早餐必有的食物。我在上午和下午的加餐,也不再吃任何精美细腻的糕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干果和鲜果。
  
  足够素。
  
  素食主义者不断阐述吃肉的害处,但我直到今天仍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我知道有一些研究表明,过量食用动物蛋白可能加速癌细胞的生长,可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否认适量的动物蛋白仍是人体必须。另一方面,在我周围,有的癌症患者什么都吃也能长期存活。我只是凭借直觉认定,荤与素各自都有好处,也都有不足。营养(蛋白质)过剩与营养(蛋白质)不良,都不是好事。


  
  所以我给自己规定的原则是:“足够素”,但不“绝对素”。
  
  我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肉类的摄入量,一方面也始终让自己的饭桌上保持一定比例的肉食。具体来说,肉食(以鱼和禽类为主)占每天食物总量不超过10%,其余全部是谷类、薯类、豆类、蔬菜和水果。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肉食,所以有必要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这也是我大量食用大豆和谷类的原因。
  
  足够天然。
  
  我尽量去买各种原生态的食物,不买过分加工的食品。我已戒绝任何油炸食物,也几乎不去餐馆吃饭。我在家里采用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煮、蒸、焯,以及少量的炒。无论素菜还是荤菜,除了盐之外不加任何调味品。
  
  这种饮食方式在开始时让我觉得不那么美味,但是习惯之后,品出各种食物的最原始的味道,那就别有一番滋味。
  
  ——“喝”
  
  水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我是通过阅读《水是最好的药》这本书才在脑子里大大强化起来的。作者是巴特曼,医学博士,还是盘尼西林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历山大·佛莱明的学生。

  
  鉴于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储水系统——水占有体重的75%,水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大量喝水加快了体内废物的排泄,而排泄正是我们祛除体内毒素的最主要的途径。
  
  明白了这一点,我便把“喝”看得与“吃”一样重要。我每天要喝大约2400毫升水,其中大约两成在早晨起床后喝,四成在午睡后喝,一成晚饭后喝,其余部分则分散在上午和下午。虽然我并不相信巴特曼博士所谓“水是最好的药”,更不相信水的万能疗效。但我的确把“喝水”看作是我对付疾病的一个步骤。我不是在感觉“口渴”时才喝水,而是定时定量地安排我的“喝水”,就像吃药一样。
  
  ——“拉”和“撒”。
  
  我去看病时,医生通常会问我“大便如何”。我知道,“问诊”是医生对病人做出诊断前的必经步骤。所以,通过医生问什么和不问什么,我大致可以估摸出医生关注的焦点所在。医生关注病人的“大小便”——西医和中医都是如此,这说明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会把“拉”和“撒”作为诊断的一个标志。

  
  每当医生问我“大便怎样”时,我总是回答:“正常。保质保量。”
  
  所谓“保质保量”,首先是尽量让每天的排泄有规律。比如说大便次数、时间、每次大便的多少、小便间隔的时间、一昼夜小便的总量……此外还有,大便的形状和颜色,小便的颜色。这些都是越稳定越有规律就越好。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确能够做到“保质保量”。即使出现短暂的不正常,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睡”。
  
  我把良好的睡眠看作康复之路上的力量之源,这首先是出于一种直觉。
  
  在我发病早期,总是昏昏欲睡的状态(后来我才知道,嗜睡是脑瘤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我很快发现,每当我睡上一个好觉,头痛和眩晕的感觉就会减轻,精神也好起来。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能睡就睡。
  
  借助于“脑瘤”带来的“嗜睡感”,我很容易地改变了几十年来晚睡晚起的习惯,形成“早睡早起”再加一个“午觉”的作息规律。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不久后我经历肺切除手术,脑袋里的“肿瘤”仍然顽固不化地待在那里,所以,身体更加虚弱。这种情况让我对睡眠质量也更加敏感。每天清晨和午后醒来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刚刚睡醒的这一觉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如果睡好了,我会觉得精神好些,就像那种久违了的健康时期的感觉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果这一觉睡得不够深不够实,那么这一天的整个下午和晚上都会无精打采,陷入一种病态的疲倦。
  
  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一天两天“睡个好觉”并不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每天”。我们闭门在家,无所事事,又有疾病的困苦和恐惧聚集在心。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而且不依靠任何药物,的确不容易。所以,在我看来,“睡”的关键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