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盛极而衰下篇

  李渊称王,以长子李建成为左元帅,次子李世民为右元帅,督军十万余人 声称要支援东都,实际是让东都既不落入李密之手,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王世充的力量,以观察形势,伺机向河南扩张。李渊大军抵达东都后,与李密有些小规模战 斗,未分胜负;却击败了东都守军段达部,杀四千余人。其后设置新安、宜阳二郡,留两员大将镇守,作为进军河南的桥头堡,然后班师长安。同时,李渊又派太常 卿郑元寿率兵出兵商洛取南阳(今河南邓州),派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今湖北安陆)人马元规统兵巡行安陆与荆、襄等地,招抚当地人归顺李渊。
  
   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山东徐圆朗等部也纷纷出兵抢夺天下。瓦岗军占的中原地区立时成为四战之地,若不及时发展,瓦岗军就会被连续不断的战事拖垮。李 密于是决定向列强尚未触及的黎阳以东地区发展。大业十四年(618年)二年,李密派遣亲信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携李密的亲笔信,分道招抚各州县。到窦 建德这儿,窦建德根本不愿随房彦藻南下见李密,只是回复一封信,言辞十分客气,因为占据涿郡的罗艺时不时地攻打自己的地盘,自己实在脱不开身,末了还请求 李密来帮自己打罗艺。这显然是一番客套话,窦建德心里最想的还是自己发展,根本不愿意委身李密,先前的上表,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


  
  房彦藻没能说服窦建德,只好返回。行至卫州(今河南淇县),遭王德仁伏击被杀。王德仁前面我曾提过,是个占据林虑山、拥兵数万的山大王,后来归降瓦岗寨。大概是看到李密杀死翟让,感到十分寒心才反叛的。
  
   消息传到洛口城,李密大怒,立即派养病的李勣往黎阳讨伐王德仁。为什么非要是病中的李勣呢?原因是李勣在一次酒会上当众批评李密,让后者下不来台。因 为,李密除掉翟让,连续取胜,自交自大,不恤士卒,赏罚不均,对新附的心腹大加封赏,引起瓦岗旧部的怨恚。李勣本就对李密杀翟让有意见,又见李密近期此等 行径,遂更加不满。于是在酒会上借酒劲当众指责李密做法不合人心,背离原瓦岗寨宗旨。李密很难堪,可李勣是当初拥戴自己的人之一,且掌管瓦岗旧部,加之李 勣本人才能出众,李密也没动他的意思,只是日益疏远李勣,此次派李勣守黎阳,就是如此“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五月,李勣带伤至黎阳即征讨王德仁。王德仁军一战而逃。王德仁率领残部与武安(今河北永年东南)通守袁子干投奔唐王李渊。
  
   六月,宇文化及率军进犯黎阳。宇文化及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家世官宦,皇帝姻亲。父亲宇文述,北周时袭父爵为上柱国,封为濮阳郡公,隋初为右 卫大将军,因依附晋王杨广,靠帮助杨广夺取太子位而受宠,成为朝中权贵。炀帝为了感谢宇文达的拥戴之功,特将自己的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 文士及。杨广即位后,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封许国公,后与苏威并典选举,参与朝政,成了隋朝上层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这么一个重臣怎么不远千里,前来黎 阳讨伐李勣呢?作为炀帝的宠臣,宇文化及一直陪在炀帝的身边,缘何劳师远征?还要从炀帝驾幸江都说起。
  
  隋末军阀混战,民怨沸腾,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四处狼烟,烽火遍起。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已心灰意冷,听之任之,不再管理了。
  
   当时,瓦岗寨军占据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截断炀帝西归之路。隋炀帝滞留江都,无意回京师大兴(今陕西西安东南),打算另以丹阳(今江苏南京市)为 都,偏安江东。扈从帝驾的骁果禁卫军多是西北关中人,久居在外,思归心切,又见隋炀帝欲久留江东,人心益加不安,便谋划叛帝西归。
  
   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统领万余骁果军驻扎于江都城内,直接负责皇帝的安全警卫,他得知骁果军士密谋叛逃,就暗中联络一些人,打算借着士兵归心似箭的心理举事 叛乱。此时,他们并没有弑帝叛逆的野心,只是想抢掠些财物,然后结伙西归关中。一向性情忤逆的宇文智及得知这个信息后大为高兴,当下就去见司马德戡,撺掇 他应该放弃原先小打小闹没出息的想法,而应趁天下大乱、群起反隋、手握精锐禁军的良机,干出一番夺取天下的大事业。司马德戡认为言之有理,可造反是大事, 总得有个领头的呀!几个将领商量决定拥戴宇文化及为起事主帅。对隋朝早心怀不满的宇文化及与这些人一拍即合,发动叛变缢死炀帝。
  
    一个备受宠信的大臣谋反,只因杨家与宇文家恩怨太深。大业初年,隋炀帝即位,驾临榆林,陪驾的宇文化及和弟弟智及违令与突厥人买卖,炀帝大怒,将其囚禁, 返京时下令将其杀掉,因南阳公主求情而幸免。宇文化及要杀炀帝,更是源于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这还要追溯到隋帝国的第一位皇帝——隋文帝皇位的由来。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随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杨坚承袭父爵。他有“身在帝王边,如同伴 虎眠”之感。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本来宇文邕对杨坚早存疑心,听字文宪说后,疑 心更重。
  
  虽然疑虑,宇文宪对是否立即剪除杨坚还是犹豫不定,于是便问计于钱伯下大夫来和,来和也说杨坚不凡,但暗中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谎称:“杨坚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让他做将军,带兵攻打陈国,那就没有攻不下的城防。”为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宇文邕还是放心不下,暗里又派人请星相家赵昭偷偷为杨坚看相。赵昭与杨坚友善,当着宇文邕之面佯装观察杨坚脸庞,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不必多虑,杨坚的相貌极其平常,无大富大资可言,最多不过是个大将军罢了。”又使杨坚度过了一次险关。


  
  这时,内史王轨又劝谏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杨坚。因为宇文邕对星相家昭的结论相信无疑了,便不悦地说:“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啊?”使杨坚再次化险为夷。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赀即位。杨坚的长女被聘为后妃,杨坚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宇文赀对杨坚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杨妃说过:“我一定要消灭你们全家。”并命内侍在皇宫埋伏杀手,再三叮嘱说:“只要杨坚有一点无礼声色,即杀 之!”然后他把杨坚召进皇宫,议论政事。杨坚几经化险为夷,心中早有准备,不管宇文怎样激,怎样蛮,怎样讲,杨坚都神色自若,宇文赀无杀机可乘。
  
  最后,杨坚想出了“两全”之策,通过老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这正合宇文的心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州总管。这样宇文放心了,杨坚也安心了。
  
  宇文赀是皇家世袭之君,根本不是治国安邦之君。不问朝政,沉顿酒色,满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赀不但不听忠臣劝告,反而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招法,将皇帝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的生活使他年仅22岁就丧命了。
  
   他的儿子静帝即位,任命杨坚为丞相。周静帝即位时才7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杨坚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静帝以杨坚众 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杨坚登基当天,长安城出现了八百 年一次的祥瑞天象——庆云。
  
  而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却是前周的贵族,隋文帝代周等于将宇文家置一个国破家亡的地步。而且隋文帝 此 人,外宽内忌,虽然对宇文述宠信有加。不仅封其为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并许其开府。但是宇文述心里清楚,自己的这个宇文姓氏始终让文帝很不舒服。心内一直 对文帝很是恐惧,这种恐惧加上国破家亡的痛苦,渐渐变成一种对隋朝的仇恨,这种仇恨也遗传到自己的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的身上。可以说即使炀帝不残暴, 不把隋朝弄得分崩离析,只要宇文家还可保持富贵,他的复仇之念就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反叛隋朝。这种情形和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的姑苏慕容家十分相似。 金庸先生熟读《资治通鉴》,相信慕容复的形象设定一定夹杂了宇文家的身影。
  
  总之,宇文化及反了,并杀死了一直很信任他的炀帝。其实,炀帝不是没有预感,有次在江都行宫晨起梳头的时候,炀帝就抚摸着自己的脖颈,叹息道:“好头颅,不知何人取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炀帝为部下所弑,崩于江都行宫。


  
   炀帝雄才大略,文采非凡,悲的是他自视过高,且着迷于对自己功劳的幻想里。如征高丽、开运河、四方臣服等等。这些沉迷对于君主和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而且,他重用酷吏,不顾民生,导致民不堪命久矣,其乱必矣。所以,炀帝谥号并非一般亡国君的愍、哀、幽等,而是“炀”。《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 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谥号对于炀帝犯的错误,评价大略是公平的。
  
  但他亦将开皇盛世发扬至极:他下令开凿的大运河至今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统治时期,文化极为繁荣,各种典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使长期分裂统治的各地发展出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很了不起。人们称颂大唐盛世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
  
   宇文化及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全面把持军政大权。然后统兵十余万沿运河北上,准备杀回关中。这些军队本就是关中精兵,反叛炀帝也因太过思乡,这次 能重返家乡,全军斗志高昂,到达河南前一路凯歌。抵达河南却被占据巩洛的李密击败,无法西进,遂率军折向东郡(今河南浚县南)。东郡通守王轨举城投降,宇 文化及获得了喘息时间与临时安身之所。
  

  经几月休整,宇文化及及其部众恢复了元气。六月,他亲率大军兵锋直指黎阳。
  
   李勣认真研究对策。宇文化及兵多且精,大多急于返乡,战斗意识极强;李勣所部远远少于宇文化及,硬拼肯定不行。黎阳地处平原,不可能和敌军打游击,否则 宇文化及会很轻松得到黎阳仓,有栖身之地并有充足补给,其战斗力将提升不止一倍,李勣将根本不能与之抗衡。基于此,李勣果断放弃黎阳城,将全部兵力集中到 距城十里的黎阳仓。黎阳仓南临黄河,隋军如进攻只能自黎阳仓外三面进攻,十分利于李勣防守。固守黎阳仓以待李密援军,然后来个中间开花。这种安排充分体现 出李勣卓越的军事才能。如分别固守黎阳城和黎阳仓,势必将本不足的兵力再分散,最后很可能被宇文化及各个击破。再者,宇文化及打黎阳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粮饷 问题,守住黎阳即可将宇文化及慢慢拖垮。
  
  宇文化及率部渡过黄河,迅速占领黎阳县城,分兵攻打黎阳仓。李勣对于宇文化及的战略构想初步实现。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要攻黎阳,急亲率步骑两万增援。为避免与强敌正面作战,李密以仓城西南五十里的清淇县为据点,在城外挖掘深沟,在城墙上筑起高垒,预备 和宇文化及打持久战。李密又与固守黎阳仓的李勣约定以烽火为号。宇文化及攻仓城,李勣燃烽火告知李密;宇文化及攻打李密时,李密亦然这样,每次宇文化及攻 城,都被两面夹击,无功而返。
  
  为早日攻下黎阳仓,宇文化及令攻城军队建造了大量云梯、冲车等器械,以图逼近城墙。李勣则命人在城墙脚下挖掘壕沟。使攻城器械无法运抵城下。李勣又命人从城内向外挖掘地道直通壕沟,一日午夜,李勣率人从地道杀出,把睡梦中的隋军打得抱头鼠窜,攻城器械也被一举焚毁。
  
   双方逐渐在黎阳城下陷入僵局。这时,东都派人来与李密和谈。原来,炀帝死于江都后,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又提兵十万北上,初始确有一匡天下的 气势。在东都的那帮以越王杨侗为首的人却坐不住了,史书上称当时东都“上下震惧”。因为炀帝死后,大批的割据军阀纷纷称帝,先是萧铣在江南称帝,国号梁, 定都江陵;随后李渊在关中废隋恭帝杨侑后称帝,国号唐,大隋王朝至此正式灭亡;再就是仅有东都一座孤城越王杨侗称帝,改元皇泰。其他的义军也纷纷建立政 权,以图兼并近邻,壮大自己,为日后图谋天下,多争得一分胜算。
  
  所以当东都听说宇文化及提兵北上,当然惊惧异常。因为,宇文化 及 拥立的秦王杨浩虽然不合法,但还勉强可以说是伪合法,因为宇文化及可以矫隋炀帝的诏。而杨侗这个皇帝,既没手续,也没认可,根本就是个三无产品。宇文化及 如果想征讨杨侗,杨侗在大义的名分上就输宇文化及一头,而大义这玩意儿又恰恰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一个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在东都的杨侗鉴于目前与李密的矛盾 已降级为次级矛盾,宇文化及成为主要矛盾,他决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李密讲和一起对付宇文化及。这其中还包含着一个目 的,那就是借宇文化及之手消耗瓦岗军的元气。这一点李密当然清楚,但是李密必须要接受,因为李密与瓦岗军在目前这种情况下都接受不了两面作战的后果。

  
  最终,李密与东都达成三项基本共识:
  
  一、李密向东都请降,向杨侗称臣。
  
  二、皇泰主杨侗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李勣为右武侯大将军。
  
  三、李密先平定宇文化及,然后入朝辅政。
  
  东都的杨侗是要用李密打跑宇文化及,黎阳附近的李密则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双方都没好心眼。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密正式接受东都诏书,双方协议正式生效,没后顾之忧的李密统领全部精兵和宇文化及决战。
  
   李密、宇文化及的对峙依然继续,一个重要情报被李密侦知:宇文化及的粮食将尽。在这需要批评宇文化及同志,你懂不懂军略啊?!粮草的多少一向是军队的最 大机密,东汉末年,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对投诚的许攸都再三遮掩,直到许攸出示曹操向许都求粮的书信才讲出实话。宇文化及粮草将尽的情况都能被李密侦知, 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宇文化及在军事真的是个草包;第二种解释就是李密的探子是余则成那种级别的潜伏高手。
  
  得知宇文 化 及缺粮的李密,显得十分淡定。他决定阴死宇文化及,于是李密假意派人去和宇文化及和谈,说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将军天人般的风采深深将我李密折服,我对您的 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等我们谈妥我归降您的工资待遇,我就给您的军队供应粮食。宇文化及听后当然很开心,于是也不 再对士兵们限量,让士兵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可是没过几天,宇文化及便发现自己被李密骗了。因为李密帐下有人犯错,这位仁兄一害怕就跑到宇文化及那去投诚 了,并将李密的这条绝户计告知宇文化及。知道真相的宇文化及十分愤怒,当即下令军队西渡永济渠,不顾一切向李密所在的清淇县进攻。
  
  双方在童山遭遇,大战开始。
  
   战斗自清晨打到黄昏,惊天地,泣鬼神,日月无光。一方是志在必胜的瓦岗军,一方是绝地求生的关中骁勇,其厮杀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最惊险的一幕莫过于李 密在阵中被流矢射中,坠马闷绝,左右卫兵全部被冲散,眼见就要被隋军生擒。千钧一发之际,大隋第六好汉秦叔宝拍马杀到,奋力将追兵击退,救起李密。然后又 收兵力战,方将宇文化及击退。这场战争可以说被秦叔宝一力扭转,大隋第六好汉不是后人白叫的,可惜现实中的宇文化及没有那个使用四百斤凤翅镏金镗的大隋第 二好汉的儿子宇文成都。如若真有宇文成都在这,按照《说唐》《兴唐》里的夸张描写,十个李密如今也没命抵住宇文成都的一招。
  
  一 天 鏖战后,宇文化及军队全线溃败。最后宇文化及仅剩下两万余人,西逃汲郡(今河南淇县东),在那求军粮不得后,又北去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南),自此再无力与 瓦岗寨争衡的实力。其部将陈智略率岭南骁果万余人,张童儿率江东骁果数千人,全部归降李密。替宇文化及照看辎重的东郡通守王轨也举城投降。瓦岗军虽然取得 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但“劲兵良马多战死,士卒皆倦怠”,元气大伤。童山大捷后,李密仍留李勣守黎阳,保瓦岗东境安全,防宇文化及卷土重来,自己则率军西 归。

  
  李密、宇文化及黎阳对峙时,东都城内掌握兵权的王世充发动军事政变,一举铲除其政敌,再次将兵锋对准多次击败自己的李密。
  
  七月,李密从童山前线回军至温县(今河南温县东)听说东都内,王世充已将政敌全铲除的消息,便急忙赶回金墉城,加紧研究和部署对付王世充的行动计划。
  
   然而,瓦岗军打败宇文化及后,骄傲轻敌的思想严重滋长。更何况面对的还是那个面对瓦岗军屡战屡败的王世充。当时瓦岗军内的普遍看法是,不怕王世充你来, 就怕你王世充不来,只要你敢来,就再打败你一次。这种情绪也感染了身为统帅的李密,李密也认为王世充在东都内部不稳定的情形下出兵,是自寻死路。可是李密 忘记了一句话:“狗急跳墙”。王世充刚刚夺取政权,内部人心不稳,他需要一场对外战争,使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并且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东 都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城内严重缺粮,打败李密及他的瓦岗军才能夺下被瓦岗军占领的几处大型粮仓。要不然,自己刚兵变了别人,明天就有人因吃不饱饭来兵变 自己。
  
  经过几个月的养精蓄锐,王世充敏锐抓住瓦岗军刚打完硬仗,元气大伤的战机,于九月中精选出两万悍卒、两千余匹好马向李密进攻。目标直指瓦岗军大本营——洛口城,以达占领回洛仓,并彻底击溃李密的战略意图。李密不得不自引精兵前往偃师阻击王世充。

  
   开战之前,李密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略。裴仁基就建议道:“王世充这次倾其所有前来,洛阳必然空虚,我们可以分兵把守要路,阻止他们东进。另 外再选拔三万精兵,沿黄河西出进逼东都,如果王世充回援,我们就按兵不动。如果王世充再来进犯,我们就再这么干,以逸待劳,使王世充疲于奔命。最后就能被 我们一举击败。这在兵法上面讲的就是:‘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裴仁基的总体思想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李密 完全赞同裴仁基的见解,并进一步的补充道:“裴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这帮人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他们是拼了命的要和我军决斗。因为他们粮食告罄。如 果我们出击迎战,那么以先现在王世充军队那种精良的器械,必胜的斗志,我们赢不了。我们只需按兵不动,避其锋芒,那么王世充求战不成就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地 步,不出十日他的人头就会悬在我军的大旗上”。
  
  然而,李密部下的将领却都积极主战。他们认为王世充的军队很少,又被数次击败, 早 就对瓦岗军产生恐惧。可是,他们却看不到王世充军队现如今的优势和拼死一战的势头,更看不到刚刚经历一场大战疲惫不堪的瓦岗军。其中极力主战的是单雄信、 陈智略、樊文超三人。单雄信虽然骁勇,但是缺乏大局观,属于有勇无谋之人,其余二人属于新加入瓦岗军的将领,他们俩是因为宇文化及失败投降瓦岗军,急需一 场胜利来奠定自己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否则,同僚们看他们始终都像是在审视两个失败者。他们的主战宣言讲完后,瓦岗众将一片喧腾,纷纷请战。
  
  李密“惑于众人议而从之”,放弃了自己原本十分正确的主张。裴仁基苦辩无果;魏徴当时只是瓦岗寨记事的小官,但从瓦岗寨大局出发,据理劝谏,认为王世充“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之争锋,请慎无与战”,却被长史郑颋斥为老生常谈,不予理会。
  
  最终,李密决定拒敌于郊外,亲率大军在偃师北面的邙山安营下寨,只等王世充前来决战。
  
   这当然是王世充想看到的局面。开战的前一日,王世充派遣人马通过永济渠,向单雄信驻扎的营寨做试探性攻击。李密忙派麾下勇将裴行俨,程咬金前来增援。经 过激战,双方打成平手,可是裴行俨、程咬金、孙长荣等骁将皆不同程度的受伤,对瓦岗军来说这个平手其实还是瓦岗军输了。
  
  心中有底的王世充胆气大壮,当夜便派出两百余骑潜藏在邙山溪谷中,预先做好埋伏。而李密却没从这一仗里看出目前瓦岗军与王世充的差距,依然留在偃师大营中。也不设置壁垒,更不曾加强防备措施。
  
   第二日一早,王世充誓师出发,目标直指李密大营。李密仓促迎战,还没排好阵势,王世充就纵兵来攻。双方立时混战在一起。战事白热化时,王世充将一事先准 备好酷似李密的囚犯带到军前,大喊“李密已被活捉,瓦岗反贼速下马受降!”之类的话,乱军之中难辨真假,王世充的人士气大振,李密的人军心大乱,战事立刻 呈现一边倒的局面,王世充军队像洪水般将瓦岗军冲散。与此同时,王世充在昨夜埋伏好的两百精骑也飞马杀出,焚烧李密大营中的房屋庐舍。

  
   前有强兵,后有堵截,更兼主帅被捉的消息传来,而且火势中谁也看不清背后到底有多少王世充的兵马,瓦岗军更是慌乱。于是,在军无斗志的情形下,瓦岗军全 线崩溃,前些日子还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英勇的陈智略,张童儿等人更是于阵前叛变,率领其旧部投靠了王世充。李密见大势已去,即率领参军逃亡洛口。
  
  王世充趁势进攻偃师,抓获李密部下将领裴仁基父子,郑颋,祖君彦等十余人,还意外得到随宇文化及北上的自己的家眷。才外,王世充还俘获了大批瓦岗军将领的家属子弟,王世充对他们不仅不加怪罪,而且都给予细心地安抚与照顾,并让他们暗中呼唤他们的父兄投降。
  
   在偃师稍作休整后,王世充又率兵直扑洛口。预备趁你病要你命,趁李密大败之际,将李密一举绞杀。而这时瓦岗军内因为李密暗杀翟让的苦果也全面显现。洛口 仓守将邴元真原是一名县吏,后因犯事逃上瓦刚山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任掌书记一职。翟让让位于李密后,又推荐他为李密行军元帅府的长史,翟让对他可以说 是有知遇之恩,再造之恩。翟让无故被李密杀死后,邴元真在心底对李密十分怨恨。所以,王世充派人将他妻子送回洛口后,邴元真立时与郑虔象举仓投降。而翟让 的另一旧部单雄信则在关键时候拥兵自重,不服从李密的指挥,并在随后也向王世充投降。落入王世充手中的还有很多人,比如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但他们 因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后来在阵前反叛向当时唐军的大元帅李世民投诚。
  
  李密眼看在洛口不能立足,便率部下奔赴虎牢关(今河南汜 水 镇)。虎牢关虽有险要关口,但是缺少粮草不能久居。何去何从成为李密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李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去黎阳与李勣会合,因为黎阳不仅是一个大粮 仓,而且李勣还提领一支精兵驻守在那里,可以以此为据点,日后再图东山再起。只是李密的一个部下提醒他:“杀翟让的时候,李勣也差点被杀,现在我军因大败 而去投靠他,怎么能够保证李勣不会和单雄信一样反水呢?”是啊,同为翟让旧部的单雄信已经在关键时候背叛自己,更何况是这个差点被自己杀掉,并日渐疏远的 李勣,他也会背叛自己吧,李密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急功近利的作为,也就在这个时候体会到除掉翟让的恶果。思虑良久,李密放弃前去黎阳与李勣会合的想法。
  
  偃师、洛口城被王世充占领,据守金墉城的王伯当感到不足以抗衡王世充,于是主动放弃这将成瓮中之鳖的孤城,退守河阳。李密闻讯,立刻召开会议。
  
  李密这次同样想出上下二策。上策乃据守河阳,仍举瓦岗军大旗,南以黄河为天堑,北固守出太行山的关口,东与黎阳李勣连成一片,西有王屋山为屏障,先稳住阵脚,后招兵买马,再图霸业。下策乃投靠关中的唐朝,放弃瓦岗军的大旗,向唐朝称臣。


  
   李密的将领们都同意下策,归降唐朝。大家都认为:“现在军队刚刚大败,军心不稳,众人心内均惶恐不安,如果再停留于此,恐怕叛逃的人越来越多,早晚会酿 成巨变。而且人情厌战,不愿再打下去了。”这里诸将所讲的“人情”,正是现如今瓦岗军将士的普遍心情。他们自童山大战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喘息之机,早就疲 惫不堪。再说河阳与东都仅仅一线之隔,王世充随时都会杀到,一场新的恶战说来就来,以他们的疲惫之躯怎么能和王世充的精锐之师相匹敌呢?因此,求生、求 稳、求安定的思想在士卒之间处于主流,想逃亡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情况诸位带兵的将领再清楚不过。
  
  李密见诸将如此表态,不禁长叹 一 口气,说道:“自我起兵以来,都是依靠大家,现在大家既然不愿意,我也没就被什么办法啦!”说罢,抽出宝剑想要一死以谢众人。亏得王伯当及时拦住李密,抱 住他号啕大哭,诸将见此情形也无不落泪。谁想要寄人篱下,只是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从。
  
  看到这种情景,李密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只得同意诸将意见,投奔关中的唐朝。虽然还有李勣苦苦支撑,但瓦岗已不复存在。李勣又将何去何从?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