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印度的产业架构
-
这一段引用美国公开数据: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件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并行着准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等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将持续不断。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大陆和日本。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1030亿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还不及人口只有4000余万的韩国。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06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9美元,列世界的第128位。
印度有49640万劳动人口,其中60%从事农业或农业相关行业,28%从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从事工业的占12%。以占GDP比例来看,农业占GDP的19.9%,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60.7%和19.3%。主要农作物包括大米、大麦、油菜籽、棉花、黄麻、茶叶、蔗糖和马铃薯。主要工业包括软件、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即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大陆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我在早年研究印度文化时注意到了亚洲家族传承的传统。印度最显赫的家族是尼赫鲁家族。
尼赫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就是“国家财富平均分配”。但他没能实现这个目标,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内贫富差别却以空前的速度加大起来。
尼赫鲁家族是印度最为显赫的政治家族,尼赫鲁早年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独立与英国人作斗争,并成为国大党的奠基人。尼赫鲁的教育来自英国,深受英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他曾经去苏联,受到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
1947年印度独立,尽管在政治体制上采取了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却大量吸收苏联的国营经济体系经验,建立了混合型的公私合营的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不但是印度,包括法国、英国在内的传统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左翼思潮空前的影响。社会主义理论所呈现的自由公平均贫富等等也影响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
丘吉尔在“二战”后的选举中,引用了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通往奴役之路》,甚至于因此而失败。
因此当时英国、法国、印度等都拥有大量的国营经济成分,这导致了英法等国在“二战”后的头20年里经济滞后。同时德国因为痛恨国家社会主义——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原来称呼,在国际社会的监管下实行自由经济,中小企业发达,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体。到目前为止,德国还是依靠中小企业的出口,外贸排名前列——中国刚刚在前一阵子超过德国。
印度造成了更糟糕的结果,因为除了国营经济成分之外,传统的经济家族开始依靠政治关系,成为某些领域里的垄断企业。在垄断经济和国营经济的挤压下,中小企业难以生存。而国营经济效率低下,无法与垄断私企竞争,财富日渐集中到少数财阀手里。
印度因此成为一个腐败的民主国家,财阀家族与政治家族结合在一起,绑架了民主。同一时期的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同时成为这一类型的腐败民主国家。
网络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开展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农村扶贫等,使印度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基本满足了自给自足的要求。在工业方面主要是改革许可证制度,修改反垄断法,进行国企改革,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甘地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了一些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措施,如加大促进出口的力度,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注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使外商在印度的投资有所增加,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印度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有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80年代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然而,由于出口服务于进口,其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80年代中期,拉•甘地担任总理后继续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他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开始了经济自由化的初步探索。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贸易壁垒,其次是降低政府对商品进口垄断,第三是推动出口增长,第四是加大放松对工业部门的管制,第五是进行税制改革,最后是采用了一种现实的汇率安排。同时,拉甘地提出的“用信息化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和相关政策引发了印度社会的信息产业革命。
经过80年代英•甘地推行并为拉•甘地所坚持的经济调整,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率第一次超过5%,从而摆脱了缓慢增长的局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拉•甘地的尝试虽然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却同时带来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和外汇短缺等问题,这为90年代初的政治经济危机埋下了病根。总的来看,80年代印度的改革步伐较小,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来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框架。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