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大树底下好乘凉
-
曾国藩语录
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
当曾国藩走进翰林院成为大清帝国的储备官员时,他就像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在寻找自己的伯乐。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友王闿运坚持认为,曾国藩能在道光年间十年七迁,成为当时汉族大臣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其恩师穆彰阿的提携功不可没,比他稍后的人也持同样的看法。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逐步升迁。道光八年(1828),他荣升军机大臣,自此再未离开过清廷中央权力中枢,十年后又成为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位高权重,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门生故吏遍天下,是道光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人物,荣宠备至数十年。
谏官朱琦评价,穆彰阿名望虽不如林则徐,爱才和敬业上却丝毫不输于他。这话一语中的,穆彰阿一生致力于揽权和培植党羽,成效显著。着力培植党羽,是扩充和巩固势力、进一步揽权的最佳途径。穆彰阿极为重视科举取士,希冀通过师生关系将大清帝国未来的官员都收入自己麾下,尤其是无根基的寒门士子大受欢迎。按清朝会试的惯例,每届会试主考官
的选择,应首先由内阁大学士拟出名单,然后呈交皇帝挑选。穆彰阿身兼首席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二职,他每次草拟主考官名单时,都会把自己的名字排在首位。因此,在道光朝,穆彰阿担任会试主考官的次数是最多的。其实,在整个清代,能五次担任会试主考官的人也仅有五人:顺治朝的熊赐履、乾隆朝的德保、嘉庆朝的王杰、道光朝的曹振镛和穆彰阿。穆
彰阿对道光朝科举影响极为深远。
穆彰阿还有个习惯,不管是会试,还是翰詹考试,非常注重楷书,尤其是小楷。据说,龚自珍不得入翰林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善于写小楷,后来龚自珍怨恨不已,遂让他的女儿、妻妾以及婢女均学会写楷书。每逢有人谈到点翰林的问题时,龚自珍就会说:“今日之翰林,有什么本领值得称道?我家的妇人,每人都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每人都可入翰林院。”
曾国藩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曾经说过:“道光中叶以来,翰林院詹事府最好的出路,莫过于两书房行走,而保荐的时候,只求工于小楷的人;阁部最好的前途,莫过于军机处行走,而保送的时候,只取工于小楷的人。衡文取士,也只论小楷。”曾国藩还特意练过小楷。最近发现一份咸丰七年(1857)四月初五日曾国藩的请功奏折,写在长约十八厘米、宽十七厘米的宣纸上。在这块巴掌大的纸片上,曾国藩居然用蝇头小楷写下了三百三十八个字,字迹极为工整漂亮,可见曾国藩小楷的功底十分深厚。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道光十八年(1838),穆彰阿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第三次赴京会试的曾国藩便中第三十八名贡士。四月,殿试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按惯例,位列三甲的人是不能进入翰林院深造的。曾国藩失望至极,准备放弃朝考,甚至已收拾好行李、租了马车准备回湖南了。同乡好友劳崇光一语点醒梦中人:“顺德人罗惇衍、泾阳人张芾、昆明人何桂清三人均于道光十五年(1835)中了进士,张芾、何桂清比较世故,立马拜见了主考官穆彰阿,而罗惇衍却没有踏入穆府半步。等三人分配职位的时候,罗惇衍吃了大亏,以年纪太轻为由,等候察看,而张芾、何桂清却分到肥差。你的转机就在穆彰阿身上,他是你会试的主考,不妨去拜访他。”
曾国藩恍然大悟,立马于当晚登门拜谢会试座师穆彰阿,两人的谈话内容已不得而知,但他在接下来的朝考中显然得到了穆彰阿的帮助。当时担任朝考主考官的穆彰阿特意调阅了曾国藩的试卷,发现曾国藩的小楷漂亮,文理顺畅,于是当即圈定他为翰林院庶吉士,列为一等第三名。后来,朝考结果呈道光皇帝审核时,穆彰阿还向道光皇帝极力推荐,道光皇
帝于是又把曾国藩提升为一等第二名。这样,曾国藩的成绩就由殿试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朝考一等第二名,这个结果令曾国藩本人都始料未及。虽然曾国藩不是穆党核心人员,但自此以后,穆彰阿对他的提携也算不遗余力,曾国藩的仕途也如拨云见日般开阔了不少。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鸦片战争,清廷官员分成对立的两派。一派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一派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而穆彰阿就是主和派的后台。时人评论说,琦善之所以能取代林则徐,到广东后又撤除海防,其罪魁祸首便是穆彰阿。曾国藩当时人微言轻,虽未参与决策,精神上却完全站在穆彰阿一边,对战局持妥协的态度。曾国藩在家书中
说:“中英战争和局基本上已确定,金陵为南北咽喉,英夷既然已占据要害,掐住了我们的咽喉,不得不暂时与英夷求和……此次议和,实在是出于不得已,但能让天下重归太平,谁人不以为上策呢?”这种政治态度成为了曾国藩“穆党”身份的标志。
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穆彰阿这棵大树,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曾国藩在翰林院的日子还算舒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廷突然宣布要组织翰林、詹事们进行考试。翰詹考试通常每六年举行一次,上次考试是道光十九年(1839),这次考试提前了两年,让翰林、詹事们措手不及。更为糟糕的是,曾国藩是三月初六才知道这个消息的,而
初十就要考试了,他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当时惶惑的心情:“听到这个消息后甚觉惊慌,很久不作诗赋了,也基本上没有写过奏折,最近眼睛又看不清东西,进场之后恐怕做不完试卷。”
初十日,考试如期举行。考试过程中,有位同学因夹带被抓了出来,交刑部治罪,闹得人人自危,让曾国藩不免临场紧张。考完后,曾国藩将答案与众人阅看,立马就发现有一大错误。他痛斥自己:“粗心至此,有何颜面跻身翰林词臣!”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不过,这次翰詹考试的主考官还是穆彰阿。据说,穆彰阿早有安排,待曾国藩交完卷后,穆彰阿便暗示曾国藩说,听说平日积累了不少诗文作品,很早就想拜读,能否一瞻墨宝?曾国藩马上心领神会,将考试的诗赋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好,亲自送给穆彰阿。如果这事发生在唐代,则完全可以冠冕堂皇,因为这不叫舞弊,叫毛遂自荐。这是唐代的一种科举习俗,叫行卷。应试者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将自己的诗文在考前呈送给朝中权贵,以求推荐。宋太祖为了避免权臣结党营私,下令废止,但直到清末,暗中行卷之风依然屡禁不止。穆彰阿用此举收揽人心,十分奏效。十三日成绩揭晓,一等五人,二等五十五人,三等五十六人,四等七人。曾国藩位列二等第一名,取得不错的成绩。次日上午,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的接
见,升任翰林院侍讲。下午,曾国藩立即去拜谢穆彰阿的知遇和提携之恩。
不仅如此,穆彰阿还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称赞曾国藩办事认真、学问优长,有过目不忘的才能。他知道道光皇帝是个极重家庭伦理的人,于是特别强调曾国藩家是四代同堂,是有福之家。这引起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的关注,想亲自考一考曾国藩。有一次,曾国藩被带到宫中一处侧殿内等候皇帝召见。几个时辰后,小太监才匆忙过来通传,皇帝临时有事,明日才
能接见他。曾国藩有些失望,但也无奈,饭后即往恩师家汇报情况。穆彰
阿朝中耳目众多,自然早就知道了情形。他也明白了道光皇帝是在考曾国
藩的观察能力,问曾国藩道:“你留意了房中摆设吗?特别是字画什么
的?”曾国藩摇摇头,但他顿时恍然大悟,既佩服穆彰阿料事如神,也感
动他对自己的关照。穆彰阿沉吟良久后,让心腹仆人拿四百两银子送给一位老太监,求他将曾国藩白天待召房间的布局以及字画内容抄录下来,然后交给曾国藩,反复叮嘱他要背熟字画的内容,曾国藩照此办理了。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见时,所问的果然是四百两白银买到的大清历朝圣训。曾国藩自然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道光帝不由得大喜,认为曾国藩记忆力
和观察力超群,世所罕见,可堪大用,特地下诏给穆彰阿说:“你曾说过曾某遇事留心,确实如你所言。”从此,曾国藩一路官运亨通。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曾国藩在短时期内从一个小京官爬到侍郎高位,如此快速成功,穆彰阿自然功不可没。当然,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也非同一般。他对穆彰阿一直执弟子礼,言必称“鹤舫师”。咸丰皇帝即位后,罢免了穆彰阿的官职,文武百官犹避之不及,只有曾国藩去穆宅探望。二十年
后,曾国藩奉命任直隶总督进京面见皇帝时,又专程拜访穆彰阿的后人。
曾国藩谋人谋事之道
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若想成功,你必须有足够的才智,还要有足够的努力。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个靠山,有贵人相助,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