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第六章
-
项羽感到大势已去,突围而逃。这时的项羽狼狈之极,“项王乃上马骑”,这个“骑”字,《项羽本纪》有注:“单乘曰骑。”说明项羽是只身突围,已经顾不 得指挥部下了。从军事层面说,项羽只顾自己逃命,不去指挥自己的残存部属同敌军做最后的拼死搏杀,这并不是军事领袖的光彩举动;但从情感层面说,却是很悲 壮的一幕,他并不指望别人为掩护他逃命而死,他谁也不想“连累”,就靠自己去杀开一条血路,逃得出逃不出,全靠“天命”了。然而,追随项羽的勇士们不肯离 他而去,“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天亮后,汉军发现项羽已突围逃走,刘邦派灌婴率五千精骑追击。项羽自垓下向东南方向溃逃,渡过淮水,逃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身边仅剩百余人。
这时迷路,问一农夫:“前方哪里有路?”农夫答:“左。”项羽等一干人马急向左,上当,陷进沼泽,被汉军追上。
项羽又回身向东,再次突围而出,逃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身边只剩二十八骑。又有数千汉军追来,“项王自度不得脱”,他知道已经无法再次突围,但他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这时,项羽对身边这些至死追随他的将士讲了一段话。他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 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窥见一点项羽当时的心理状态。言语中,他既有身先士卒浴血拼杀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也有瞻前顾后为自己解脱兵败之责的沽名钓誉。他反 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他希望天下人都知道,他项羽不是不能打胜仗的人,他之所以失败,责任不在他自己,是“天命”使然,老天爷不肯 帮他的忙。其实人到了这种地步,什么辩解、辩白都已苍白无力。更何况,任何人一旦站到历史舞台中央,都是不容为自己的悲剧结局辩白的。项羽与刘邦,各有何 长、各有何短,历史全明白。
项羽将二十八骑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对汉军发起突击,展开最后的决死战斗。他率领二十八人如此反复冲击三次,“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自己一方仅亡两骑。
最后,项羽率仅剩的二十六骑突围南走,来到长江边上的乌江渡口(据《资治通鉴•汉纪一》索引:乌江是乌江亭的简称,不是江名。在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西 岸边,是个古渡口)。乌江亭长已将渡船停歇在江边等候项羽,项羽一到,亭长劝他急渡。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乌江亭长不说这句话还好,一说这句话,顿时勾起了项羽的另一种心情,他忽然决定不过江了。他回答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 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充满愧意,充满自责,一位悲剧英雄的情长气短,动天地,泣鬼 神。
这时的项羽,已不图什么东山再起,只图为自己的人格战斗到底。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这种性格,获得了后世许多人的同情。一般地说,老百姓都喜欢耿直不 阿、性率情真之人,都讨厌玩弄权术、奸诈刁钻的人。项羽不像勾践,勾践为了求生和复仇,可以屈身为奴,甚至去吃夫差的粪便。项羽也不像刘邦,刘邦一次又一 次以“一时之权变”摆脱困境、绝境,最终“以诈力成功”(《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夺取了天下。项羽认输、认命,决不贪生怕死。但项羽这种率真豪放的性 格,从根本上说不是搞政治、打天下的性格,他最终只能成为一位摆脱不了“人情味”的悲剧英雄。
项羽把自己的爱骑送给了乌江亭长,以谢他的一片好意。他命令追随他到最后一刻的部属们一律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敌。“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司马迁这句话有些夸张),“项王亦身被十余创”。这时,围攻他的人都上来了,项羽“乃自刎而死”。
刘邦悬赏得项羽头者得千金、邑万户,项羽被汉军中的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五人抢夺分尸,五人皆得封侯。
项羽死后,他的脑袋还被刘邦派了一次用场。《项羽本纪》中说,项羽死后,西楚地面很快都向汉军投降了,由于起兵之初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鲁国百姓忠 于项羽,唯独鲁国百姓不肯向汉军投降。刘邦本想“引天下兵屠之”,有感于鲁国人“守礼义,为主死节”,于是“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用项羽的人头 去招降了鲁国。
为了争取鲁国人心,刘邦“以礼葬项王”于鲁国的穀城(今山东东阿县东二十七里)。刘邦安葬这位曾经结为兄弟的死敌时,居然也哭了,“汉王为发哀,泣之 而去”。哭归哭,刘邦将项羽的碎尸安葬完毕,于汉楚五年二月“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资治通鉴•汉纪三》),天下毕竟已经到手了。
我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形容刘、项相争的结局:
韩信东渡黄河
将项羽一步步逼到乌江边上
楚霸王拥别虞姬
仰天浩叹
只见他身子一晃
手中那把利剑当啷落地
刘邦一笑
他赢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