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牛刀初试
-
抗日战征爆发后,范子侠在行唐县秦家台一带组织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带有数百人枪和一挺重机枪。
这支国民党的抗日军队军饷微薄。范子侠曾著文说,成立之初,只有“140名战士,43条破枪”,“每人辛辛苦苦在夜里用木头刻成假驳壳枪,有时连子弹也是假造的”。由于“力量小,打游击不熟练,曾不断遭遇损失”。
时年22岁的安仲琨想去投军,又怕和前几年误投国民党106师沈克部那样,再次上当受骗。
正当安仲琨犹豫不决的时候,范子侠旧友李锦坡深知安仲琨胸怀投军报国之心,特意跑来和他打招呼:“去吧!参加范司令的队伍吧!范司令和共产党一样的主张哩,是真心抗日的。他那挺重机枪打不响了,让我请你去修理呢!
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安仲琨赶到了二路军一支队驻秦家台村司令部。范子侠亲自迎出门来,拉过他的手,亲切地笑着说:“好老安啊!快修好咱这挺重机枪吧!龟孙子们早就想咱的‘黑枣’吃了,可这200多斤重的家伙就是不争气,只能打单发,再不能打连发了,还不如一支步枪管用哩!”
看过枪械操典的安仲琨深知,经年不用的重机枪,油垢一多,绝对好使不了。兵贵神速,安仲琨随即请人打来半桶煤油,连夜将重机枪的零部件一件件拆开,逐一清洗。范子侠在一旁看着,亲自递件安装。
天还未亮,重机枪便拆装修理完毕,范子侠急令队员将重机枪抬到秦家台村西架好,装上子弹带,放好了警戒哨,带领几名官兵亲自看安仲琨调试重机枪。他分开众人,拍着安仲琨的肩膀笑着说:“老安啊,咱们的子弹不够多,尽量少放,能打连发就行,多留几发给小鬼子们吃去。”
安仲琨心领意会,笑着一扣扳机。“咚”一个单射,又一扣扳机,“咚、咚”两响,打了一个连发,直打得对面山头上碎石乱飞。
队员们一窝蜂跳起来,一齐向重机枪涌去。范子侠哈哈大笑起来,拉起安仲琨摆弄机枪的双手说:“好老安,看看你这双手,怎么长的?别人整治不了的笨家伙,你三两下就鼓捣好了。这回小鬼子们有好戏看了。兄弟既然来了,就参加咱们的队伍,给我当你的重机枪排长吧!怎么样?”
安仲琨笑着点了点头,随即跳起身来,张开双臂和范子侠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队伍逐渐拉起来了,人员很快发展到六七百人,但队伍当时又面临着三大困境:
一是新兵大多是来自各地的青年百姓,缺乏军事知识,不懂枪械原理,射击、拼杀技能更是匮乏;二是枪械严重不足。军人手中没有顺手的武器,怎能杀敌于阵前?刀、棍、梭标只适合近战、混战和白刃战,远距离作战则无能为力;三是弹药匮乏。这也是当时抗日部队的通病,等军械局发放弹药,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基于上述问题,范子侠经过深思熟虑,亲点安仲琨任总教官,负责操练新兵。十多天里,安仲琨竭尽全力教习新兵战士们拼刺、格斗和射击技能。通过训练,新兵们个个生龙活虎,很快掌握了拼刺、格斗、射击等各项军事技能要领。
期间,安仲琨报经范子侠批准,提拔了一位叫李发河的同乡队员任副教官,专门负责队伍行列、出操和教唱革命歌曲。
李发河魁梧挺拔,嗓音嘹亮,一支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唱得感人肺腑,他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队员们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拳头,一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即飞赴抗日前线杀尽日寇豺狼。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一时间,队员们争相传抄传,随处可听到《松花江上》那凄凉悲壮的歌声,令人肝肠寸断。
为尽快解决枪械弹药缺乏问题,范子侠决定采取安仲琨的建议:学共产党的办法,向敌寇要枪支,抢去、夺去……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