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老谋子司马懿 > 第 4 章 或跃在渊:谋国先谋身,小心被领导玩死
第3节 第三章

  然后,评审委员会会出台一份鉴定报告,报告上有以下三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家世。你是哪一著姓的子弟,祖上有没有当过大官的?
  
  二、状。即对道德、才能的简要评语。比如曹魏的吉茂的“状”是“德优能少”,西晋的孙楚的“状”是“天材英博,亮拔不群”,等等。
  
  三、品。即鉴定人才所属档次的结论。“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其实这种分法,早在东汉班固写的《汉书》里就有了,《汉书》中的《古今人表》把天地开辟以来近乎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分成九品,可谓大手笔。
  
  假如某甲得了个“上下品”,即三品,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三品官了呢?不是。
  
  的确,在曹魏时期创设了一项流传后世,一直到清朝灭亡才废除的制度:官品九品制。也就是把官员分为九品,比如三公一品官、大将军二品官、九卿三品官……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词语“七品县令”、“九品芝麻官”就是打这儿来的。
  
  但是某甲所得的这个中正评定的“三品”,并非“官品”而是“乡品”,也就是官方认可的人才评价而已。要把评价转换为实际的官品,还必须经过正常的入仕途径。


  
  所以,某甲就可以回家待着了,等待官府根据各地人才评审委员会评定的人才等级来一一量才录用。
  
  当然,上来不会就给你个三品官当。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起家官品与你所获得的“乡品”之间,一般差三到四品。也就是说,某甲作为三品的人才,可以获得六品或七品的官职;通过自己在官场上的奋斗,再慢慢爬到三品官的位置。
  
  这就叫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牛在哪里呢?
  
  首先,把东汉以来一直为民间掌握的社会舆论评价人物的风尚通过制度的形式收归国有,从而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威信。这样一来,政府再也没有义务迫于舆论压力低三下四地去求某位大贤人出仕了。相反,你想当官吗?那就主动去求郡里的中正官吧。
  
  其次,入仕的途径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评定乡品的重要依据是家世和德行,这两项指标都对世家大族有利;而郡中正一般都是由世家大族的人物担任,自然也会偏向世家大族的利益。
  
  第三,九品官人法初起时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即评价所有在朝官员的品级。这项功能主要是针对汉朝旧官的。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汉朝的官员们通通用筛子细细筛过一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优进入即将成立的新的王朝。
  
  应该说,九品官人法是作为魏国初建时的一项权宜之计提出的,后来由于科学可行而予保留。
  
  时隔多年之后,司马懿在这个制度上加了一个“零件”,而正是这个“零件”,几乎彻底地改变了九品官人法的性质。
  
  这个“零件”就是州大中正。
  
  九品官人法初起时只有郡中正而没有州中正。州、郡虽然同为地方行政单位,但性质大大不同:郡更多具有地方自治团体的色彩,而州则是中央的派出机关。因此,司马懿设立州大中正以后,整个制度的枢纽就从地方转而掌握在中央的手里了。
  
  中央也有世家大族,中央的世家大族与地方不同。魏晋时期,势力只能达到郡一级的世家大族,叫做“豪右”;而势力能渗透到中央的,则可以称之为“士族”,或者“门阀”。
  
  士族门阀渐渐掌握人事选拔和任免的权力,则皇帝无为于上,豪右愤懑于下,至于平民百姓,则压根没有他们什么事儿。这样一个以士族门阀为核心而运转的社 会,将渐渐浮出水面。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无数史学家以无数精力和天才般的构想试图来解释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至今方兴未艾。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也是始作俑的司马懿所始料未及的。毕竟一项制度的演变浸润,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而长时段的过程,往往比任何突发的事件更能潜移默化社会的运势。
  
  曹操留下的五个难题,曹丕已经解决了两个半。有了九品官人法的支撑,汝颍世家前途有了保障,已经成为曹丕称帝的潜在支持者了;但谯沛武人却还眼巴巴地盯着曹丕。而在曹操去世时擅离职守差点闹出大乱子的那支青州兵的幕后老大臧霸,显然是称帝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收拾臧霸和安抚谯沛武人,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收拾残局渐入佳境的曹丕,偏偏要毕其功于一役。
  
  不坚持己见,
  
  让事实去证明你是对的
  
  延康元年(220年)似乎特别漫长。
  
  上一年中,曹、孙、刘三家在襄樊斗法,孙权成为年度最大赢家。孙权夺取荆州之后,非常兴奋,进一步打击刘备在荆州的残余势力。曹丕看着孙权的军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来来回回地穿梭、活跃,十分担心南部的防吴重镇襄阳、樊城。
  
  去年,襄阳、樊城惨遭关羽水淹兵攻,早就残破不堪。如今孤零零地悬在孙权军的进攻范围之下,显得非常突兀。朝中官员建议干脆放弃襄阳、樊城,退守宛城,以收缩防线、减轻防守的负担。


  
  新任丞相长史司马懿不同意。他对襄樊一带的地理形势和战局再清楚不过,去年正是司马懿阻止曹操内徙荆北百姓,如果此时废弃襄樊,则等于前功尽弃。
  
  司马懿劝谏:“孙权刚刚打败关羽、得罪了刘备,正要向我们示好,断然不敢侵略襄、樊。襄阳是水陆之冲、御敌要害,不可轻弃。”
  
  曹丕并没有听进去司马懿这番话。满朝的军事要员、打仗专家都建议我放弃襄樊,你仲达虽然智谋过人,却也不过是行政文员而已。玩政治他们不行,玩军事你不行。打仗的事情,还是交给专家们决断吧。
  
  于是曹丕听了打仗专家们的话,命令襄、樊守将曹仁把襄、樊二城付之一炬,烧掉了事。
  
  司马懿依然不坚持己见。
  
  如果领导不采纳你的建议,下策是用言辞证明领导是错误的,上策是让事实去证明领导是错误的。司马懿采用的是上策。
  
  孙权很配合司马懿,兵马过界时果然只打刘备的兵,对曹丕秋毫无犯。曹丕这才对司马懿刮目相看:原来你不仅是政治的长才,而且在军事上也颇有一手!
  
  上一年,无论对曹、孙、刘哪家来讲,都是名将死亡年:刘备折损了头号名将关羽,如断一臂;孙权的第三代军事统帅吕蒙病死,一同过世的还有军界重要的人物孙皎、蒋钦;至于曹家,夏侯渊、庞德战死,于禁被俘。如此一来,培养新一代的军事统帅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名将凋零的时节,司马懿的军事才干有如青葱的春色,映入了曹丕的眼帘。
  
  但曹丕当前要办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提拔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位年轻的俊才担任军界要职,完成曹魏军界换血,安抚谯沛武人;第二,解决臧霸这股半独立势力;第三,为改朝换代寻找契机。
  
  曹丕想到了父亲加官进爵的常用套路:先出去打一仗,得胜归来以后加官进爵奖赏自己。曹丕如今已经是大汉丞相、魏王、冀州牧,如果能打一仗,得胜归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上一层楼:称帝。
  
  所以,南征无疑是改朝换代的最佳契机。
  
  延康元年六月,曹丕在邺城东郊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和长达二十天的军事演习,尔后挥军南下,征讨孙权。
  
  有一位不识时务的度支中郎将霍性劝谏曹丕。他诚恳地提出:曹操刚死,你还在守孝期,不应该发起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曹丕一怒之下,把这个捣乱鬼杀头。
  
  踏着霍性的尸体,六军南征。
  
  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征伐。这次行动要做给朝廷看,让他们知道我曹丕并不满足于一人之下;这次行动要做给谯沛武人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跟着我曹丕 混,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这次行动要做给臧霸势力看,让他们知道我曹家的军事实力并不会因为父王的去世而有丝毫损失,你们最好乖乖呆着不要轻举妄动;这次行 动更要做给天下人看,让他们知道我曹丕完全有能力走出父亲的阴影,成为你们新的主人!
  
  这次征伐有很多目标,唯一不成为目标的,反而是征伐的对象——孙权。
  
  老奸巨猾的孙权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他并不想就此示弱。
  
  孙权刚刚吃下荆州,完成了父兄两代人以来的梦想,野心膨胀得很。再加上长江天险,打水战是我江东孙家的家传绝学、拿手好戏。你爸尚且从我手里讨不到半点便宜,你更是嫩着呢。
  
  来吧,曹丕,我愿与你会猎于长江之上!
  
  仗真的打起来,孙权才发现形势对己方不利。以前荆州在刘备手里,孙权的对曹防点只要重点把守巢湖一带就可以了,所以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如今老鼠吃 大象一下子把荆州吃下还来不及消化,整个长江中下游几乎都成了需要防守的战线。曹休等少壮派军官分兵三路来攻,孙权左支右绌,招架不住了。
  
  孙权终于吃到了没有盟友的苦头,然而刘备如今是敌非友,正红着眼打算给关羽报仇呢,说不准什么时候突然沿江而下捅自己一刀。
  
  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孙权派出使者向曹丕称臣求和,使者带来的是一封书信、一份贡品单、两个俘虏。
  
  书信中,孙权以一向谦卑而略显滑头的外交措辞表达了求和称臣的诚意。贡品单很丰厚:

  
  优质大号的珍珠一百筐、黄金接近一吨、驯养的大象公母各一头、会说话的鹦鹉一批,以及其他珍玩上千个品种,放得大船里都装不下。
  
  两个俘虏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时曹魏方面被活捉的要员,后来孙权打败关羽,两个俘虏就转手到了江东,如今孙权再把他们送回来,已经是转到第三手了。
  
  孙权很清楚:你曹丕并不是想灭我江东,只不过想赢得一场军事胜利而已;那我就让你赢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如果你还坚持要打,那我孙权的江东水师可不是吃素的,愿意奉陪到底。
  
  曹丕接到礼品单,很高兴。此行的目的可谓全部达成:既向天下炫耀了武力,也探了青、徐二州的虚实震慑了臧霸,又让曹休这样的年轻将领获得了露脸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想不到的是,你孙权还这么客气,给我送来这么多好玩的。
  
  笑纳,收兵!
  
  回去的途中,意外收获源源不断。一些原本还在观望中的半独立势力,如今彻底投向了曹丕的怀抱。第一个是西部的氐王杨仆,带领本氏族从刘备的地盘上脱离出来,归附曹丕;第二个是刘备的重要将领孟达。
  
  孟达,字子度,原来是益州军阀刘璋的部下,后来投在刘备麾下,负责与刘备的养子刘封一起镇守上庸。
  
  这次关羽败亡,孟达按兵不救,又与刘封闹了矛盾,自感在刘备手下前途黯淡,便始终在观望究竟投奔孙权还是曹丕。如今曹丕南征成功,孟达不再犹豫,带领部曲四千余家投奔曹丕。
  
  这对曹丕来讲,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孟达容貌出众,才气过人,他的魅力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曹丕。曹丕心情大好之余,给孟达封了一大串如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之类的头衔,还把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并为一郡,任命孟达为太守。
  
  曹丕的算盘打得很好:孟达这样的敌军高级将领来投诚,必须厚加赏赐,以给天下人作个榜样,吸引其他人来投我曹丕;而且,三郡如今还在刘备手中,我开个空头支票让孟达自己去取,如果取不到则收他到中央做官以免在地方生乱,如果取到则扩大了我的疆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