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
-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公元前202年12月底,寒风怒号,大雪纷飞,刚刚击灭项羽的刘邦却热血沸腾。他心急如焚地回到韩信大军的统帅部定陶,准备办三件大事。
第一,削弱韩信力量。刘邦认为他与项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天下太平了,而兵权还在韩信手中,此时不把兵权夺回来,日后必成为一大祸根。收回韩信的兵权是当务之急。刘邦先是好言相劝,
让韩信当了齐王。但是齐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让韩信当齐王还是不妥,有危险。后来刘邦又发布诏令改立韩信为楚王。楚人怀念项羽,肯定对韩信恨之入骨,不会屈服于他,听其召唤。韩信不是傻子,心里当然清楚这是明升暗贬,但还是答应了。
第二,封彭越为梁王。此举是对彭越相助的报答。刘邦虽然封了彭越为梁王,但是只分给他一小块封地,也是为了削弱其实力,和对待韩信大同小异。
第三,对付项羽的残余势力。占据江陵的临江王共尉拒绝臣服刘邦。刘邦立即命汉军出击,很快取得胜利,擒获了共尉。同时,汉军又迅速进攻以吴郡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至此,原秦王朝的疆土都被汉王占领了。
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都没敢自称为皇帝,但并不代表刘邦对皇帝的称号没有兴趣。以前不敢自称皇帝,是因为还有个项羽,现在刘邦已成为胜利者,改称号也是必然的。刘邦的心思早已被他的部下和诸侯王们看穿,而且根据当时的形势没有人再能与刘邦相抗衡。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联名上书,拥戴刘邦为皇帝。
大家的举动令刘邦很满意,当皇帝是他的夙愿。如今主要的竞争对手项羽已经被消灭了,皇帝梦就要实现了。但是此时刘邦为了做出个谦虚样来,还是客气客气地说:“我听说有大贤大德的人才有资格做皇帝,我没有大贤大德,就算勉强做了皇帝,也未必做得好!”
但是,刘邦想称帝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自然明白他的用意,于是又联名上书,给他戴高帽子说:“大王虽然出身卑微,但您带领我们推翻了暴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又把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大王您的功劳可是最大的,如果您不做皇帝,那怎么能稳定我们的情绪呀,您必须称帝!”刘邦一看这情况,便说:“既然大家认为我称帝有利于百姓,那我就不推辞了。”就这样兜了一大圈,刘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众将领听说刘邦要当皇帝了,都积极地为他准备。大家一起饮酒作乐,无拘无束。这在战争环境中,大家都习惯了,但现在要称
帝的刘邦可看不惯群臣对他不上不下、毫无礼数的态度。
叔孙通是秦朝时的博士,对礼法很有研究,他参加刘邦的起义队伍后,自己擅长的东西没有用武之地。此时他已经感觉到刘邦的不快,就趁机对刘邦说:“在战争中我虽然帮不了您的忙,但现在天下太平了,您要想治理好天下,我就有用武之地了。我可以帮您制定朝廷的礼仪。”
刘邦问:“礼仪难不难?”
叔孙通回答说“:礼仪是为了区分和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朝代不同,礼仪也不相同。我可以选取古代和秦朝的一些礼仪,根据现实的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现在情况的礼仪来。”刘邦说:“你先制定一套礼仪,咱们试一试。要尽量简单易懂,能行得通。”
叔孙通和三十多位儒生以及一些学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制定并演练礼仪。最后给刘邦来了一场汇报演出,刘邦对演出非常满意,让叔孙通带领群臣进行演练,等练好以后,再举行登基大典。
公元前202年2月3日,是个吉日良辰。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先定都洛阳,不久迁都于长安。
长乐宫建好后,举行了落成仪式,群臣都来参加,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派上用场了。庆贺仪式当天一切按礼仪办事,井然有序,没人敢以下犯上。刘邦心里美极了,充分体会到了当皇帝的尊严。
论功行赏,分封将相
刘邦有一次宴请群臣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项羽比自己的人马多,自己的力量微小,可项羽却失了天下,他却得了天下,原因是什么?大家都说刘邦虽待人傲慢、脾气大,但善于用人、心胸开阔、舍得与人分享胜利的果实,所以得人心。而项羽刚愎自用、猜疑贤能、有功不赏、妇人之见。刘邦则认为,争天下成功与否,会
用人是关键。刘邦称帝以前,已经将韩信、彭越等人封王。现在为了稳定局势,巩固皇权,刘邦决定对其余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进行分封。众将领你争我夺,分封受到了重重阻碍。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众将领们一听立刻表示不满:“我们为了攻占城池在前线浴血奋战,多的经历了百余战,少的也有数十战。我们不怕牺牲才有今天的成绩。萧何只是在后方负责文书工作,功劳却最大,这样太没道理了吧?”
刘邦心平气和地说:“大家都知道打猎吧,你们知道打猎中猎狗的作用吗?”接着刘邦又说:“打猎的时候,虽然追杀野兔的是猎狗,但是指挥猎狗抓住兔子的却是猎人。你们奔赴前线,作用犹如猎狗;萧何在后方负责指挥和供给,起的是猎人的作用。大家说是猎狗的功劳大还是猎人的功劳大?再说了,你们都是只身一人跟随我打拼,多者也只是家中的两三个人。可萧何却从家族中带来了几十人随我上战场。”这下不满的将领们都没话可说了。
刘邦封萧何为赞侯,食邑也比别人多。在接下来的评“元功”的过程中,各将领们更是争论不休。大部分人认为曹参身负七十多处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鄂千秋看出刘邦力挺萧何的用意,就站出来说:“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都是一时之功。萧何的功劳是长期的。陛下与项羽争天下前后达八年之久,损伤不计其数,被迫逃跑的就有好几次。萧何总是及时从关中征来新兵,前后达数十万。荥阳之战经历数年,当时已经是兵尽粮绝,多亏萧何及时供给,我军才不至于受饿。萧何将关中治理得很好,是陛下的坚强后盾,这是万世之功呀。陛下即使没有曹参数百次的战功,我军依然可以战胜楚军;但如果没有萧何,就不一定能战胜楚军了。大家不能以曹参的一旦之功去和萧何的万世之功比。依臣看,萧何功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对鄂千秋的分析相当满意,他说:“萧何的功劳虽大,但是,如果不是鄂千秋的一番解释,大家也不能明白。所以,推举贤臣的人更应该受赏。”后来刘邦封他为安平侯,食邑也增加了不少。
萧何被刘邦特许可以佩带宝剑上殿,面见皇帝时可不必跪拜
等。刘邦还追加了萧何的食邑,并封萧何、曹参、张良为万户侯。萧何的父子兄弟们也得到了封赏。
由于众臣们争功夺利,互不相让,分封工作进展缓慢。刘邦准备将此事先放一放。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看到将领们在草地上围坐一团,好像在说什么悄悄话。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张良说:“他们是在商量造反的事。”刘邦大吃一惊,说:“天下刚太平了,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想要造反?”张良说:“您出身普通百姓,靠他们赢得了天下。现在您虽然已分封了萧何、曹参等人,但他们都是您亲近的人。将士们都想得到封赏,可是就是这天下也不够分呀!他们担心分不到。有的人曾经还和您有过过节,怕您处罚他们。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有些担心,就让张良为他想办法解决。张良问道:“您平生最憎恨的,又被大家共知的人是谁?”
刘邦狠狠地回答说:“雍齿”。
雍齿自小与刘邦不合,经常侮辱刘邦。沛县起兵时曾背叛刘邦,把丰邑献于魏国。章邯灭魏后,雍齿跟了张耳,又同张耳一起投奔了项羽。陈馀打败张耳以后,他又跟着张耳投靠了刘邦。
张良说:“那您马上封雍齿为列侯。众将军一看您最痛恨的人都能得到分封,他们不就放心了嘛!”
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马上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正如张良所料,大家参加完酒宴后都说:“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封侯了,我们大可放心了。”
张良献策有功,但他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刘邦为了奖赏他,让他自己从齐国挑选三万户做使邑,张良却谢绝了,只向刘邦要了他们初次相识的留县。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陈平也因为屡屡为刘邦出谋划策被封为“户牑侯”。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