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在当年的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三个字就会警觉起来,离他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但叶莉扎维塔却认为,不管他是叫李明,还是叫李立三,都不能阻止她对他的友谊。她喜欢他的爽朗、耿直,常听中国同志戏称他为“坦克”、“大炮”,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她爱他有理想、有追求,有脚踏实地的革命精神;她欣赏他那极富传奇的浪漫色彩的革命生涯……
他分别在苏联和国内坐过牢,两场举世震惊的政治大灾难,他均是受害者
鲁迅有句名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本世纪中,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里先后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政治大灾难。这两次灾难,给本篇的主人公——?一个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带来了一生的悲剧。
本世纪30年代,在苏联,由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基洛夫遇刺身亡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或称“大清洗”,造成了全苏联的政治恐怖局面。据统计,有70%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56%的党代会代表被逮捕和枪决;苏联红军3.5万人遭难,全军近半数的军官被送进集中营;1933年联共(布)有党员350万人,1937年只剩下200万人以下。
这场政治灾难发生30年过后,中国大地上也发生了同类性质的政治大灾难。即从1966年到1967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全国性动乱。它摧残了大批干部,包括受牵连的在内,约有上亿人,占全国人数的1/9,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0亿人民币。
两场灾难,李立三皆为受害者,也是见证人。他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对那些疯狂的、丧失人性的邪恶政治势力的声讨和控诉,表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为捍卫真理和正义,宁折不弯的高尚情操。
1930年底,年仅30岁的李立三遵照共产国际的命令,只身来到莫斯科检查交代错误。此时的他已被免去中共中央负责人的一切职务,因为他在中央工作期间所犯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策略上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受到共产国际的严肃批判,并且将“立三错误”定性为“反共产国际”的“立三路线”。
谁知一去就是15年,这期间,他在莫斯科遇到了红颜知己——苏联姑娘李莎,缔结了跨国姻缘,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佳话。
1933年夏季的一天,19岁的苏联姑娘叶莉扎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即李莎)去看望朋友莎丽达•列依索洛娃,列依索洛娃的丈夫叫杨松,是中国人,在共产国际工作。
当叶莉扎维塔推开杨松家的门时,一眼便看见沙发上坐着一位身材高大、笑容可掬的中国青年。杨松指着这位中国青年对她说:“认识一下吧,这是我的中国同胞李明同志。”
李明当即站起,不失礼貌地同叶莉扎维塔握手,就这样,他们相识了,并开始了交往。
过了些日子,还是在杨松的家里,许多朋友来这里聚会,叶莉扎维塔也来了,她很乐意同中国同志聊天,同时可以更多地与李明会面。通过前几次的接触,她对李明的印象颇佳。今天,她渴望在杨松的家里再度与李明会面,可是,李明还没有来。
有人大声问杨松:“老杨,李立三今天能来吗?”
叶莉扎维塔一惊,也大声地问:“怎么,李立三在苏联?他是什么时候来的?”
列依索洛娃咯咯笑起来,戳点着叶莉扎维塔的额头说:“你呀,真是个小傻瓜!李立三不就是李明吗!你同他那么好,还会不知道?”
叶莉扎维塔被这意想不到的事情搞糊涂了,一时愣怔无语。她确实还不知道李明就是李立三,因为李立三没有对她讲过这事。
在当年的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三个字就会警觉起来,离他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但叶莉扎维塔却认为,不管他是叫李明,还是叫李立三,都不能阻止她对他的友谊。她喜欢他的爽朗、耿直,常听中国同志戏称他为“坦克”、“大炮”,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她爱他有理想、有追求,有脚踏实地的革命精神;她欣赏他那极富传奇的浪漫色彩的革命生涯……时间荏苒,随着接触增多,两颗心逐渐向一起靠拢,爱情的种子在他俩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含苞欲放。
当时,叶莉扎维塔正准备考大学。她狂热地爱上了比自己大15岁的李立三。此时李立三远离祖国,孤苦寂寞之中得到美丽的叶莉扎维塔的爱恋,自然十分高兴,他同样深深地爱着叶莉扎维塔。
1936年2月初,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柳克斯公寓7层楼上的一间14平方米的房间里,李立三和叶莉扎维塔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陈云等十几名中国同志参加了婚礼,向新郎新娘表示了良好的祝愿。
按照苏联的传统习惯,女人出嫁后必须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丈夫的姓氏,这样一来,叶莉札维塔应该称为叶莉扎维塔•李,李立三根据莉扎的谐音,给妻子取了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
从此,李莎便将自己的命运同李立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