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第七章

 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震烁古今的名言出自宋代思想家张载,又称“横渠四句”。原文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要为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为百姓奠定安身立命的根基,为往圣先哲接续思想传统和文化根脉,为千秋万代开拓太平盛世的伟业。

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儒者的襟怀,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毛泽东曾盛赞这四句话是“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他天资聪颖,少年丧父,性格早熟。因当时西夏经常入境侵扰,他一度醉心兵事,想在疆场建功立业,二十一岁时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范仲淹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军府召见了他,认为这位儒生志趣不凡,见识超群,可成大器,便劝他说:“你是儒生,当以弘扬圣人名教为事业,何须研究军事!”与范仲淹的会面改变了张载一生的命运,宋朝少了一位可能的将军,却多了一位旷代大儒。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导,回家苦读《中庸》。但他仍感不满足,又遍读佛、道之书,最后回到儒家学说。经过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终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他的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提出了虚气相即、体用不二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立天理,灭人欲”和“穷理尽性”等著名命题,实际上已基本建起了理学思想的框架,对二程的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张载还特别重视学以致用和人格修养,他主张恪守儒家的道德规范,根据儒家的理想来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他认为要想真正完成理想的人格,不能单靠“内圣”的心性修养,还要参与到“外王”的事功致用,从而真正领悟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位置。虽然他的学说体系中也渗透了不少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总的说来,是采取了推尊儒学、排斥佛道的立场。

张载的学说在关中地区影响极大,在当时形成了“关学”流派,堪与洛学媲美。他本人也大量招收门徒,通过讲学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关中地区的一代宗师。其弟子中著名的有:

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三兄弟,苏昞、范育、游师雄、种师道、李复、张舜民和薛昌朝等。关学的兴盛对于淳化关中风俗、推动儒学的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吕氏兄弟制订和实施的《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后世的乡村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颢,程颐像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奠基人。因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二程少年时,父亲程珦通判南安军(今属江西赣州),当时周敦颐正在南安军担任管理刑狱事务的低级属员,还很年轻,也没什么名气。程珦慧眼识人,对周敦颐的人品、学问极为钦佩,与他结为好友。程珦还让两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从此兄弟二人便“慨然有求道之志”。后来,他们还跟表叔张载相与论学,探讨《易》理。因此,二程的学说与周敦颐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也受到过张载的影响。

程颢一生博览群书,“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程颐也是“于书无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他们吸取张载关于“天理”的理论,正式提出了以抽象的、观念性的“天理”作为最高范畴,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更加庞大而精致的思想体系。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则将张载《西铭》(《正蒙· 乾称篇》的一部分)中“民胞物与”、万物同属一气的观点概括和发挥成“理一分殊”的著名命题,重点探讨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通过重新思考人伦道德和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释社会秩序与道德理想的形而上依据,开启了天道性命之学的新境界,为宋代理学的“理一元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出其融合了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程颐的《伊川易传》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义理解《易》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宋儒“以《易》立言”的集大成者。

就二程学说的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两人有着较大的差别。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主要通过直觉体悟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对后来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则主张居敬穷理,格物致知,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是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了理学。如《宋元学案》中所说:“大程德性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

与此同时,二程对于教育和讲学活动也都极为重视。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程颢因政见不合退出政坛,与弟弟程颐一起,每天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程颐早年就以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大教育家胡瑗的赏识,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此后几乎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他“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有一则“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进士杨时为了钻研学问,放弃高官厚禄,先后拜二程为师。某日,杨时和学友游酢一起去拜见程颐,适逢老先生静坐打盹。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雪,二人不敢打扰,一直在门外侍立。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尊敬师长的心诚意坚遂被后人传为美谈。

二程春风化雨,使得程门弟子,遍及四方,“洛学”也发展成与官方“新学”相互颉颃的主要学派。由于众多门生弟子的继承和弘扬,洛学的影响绵延不断。南宋时期的理学各派,几乎都可以从洛学中找到源流所自。

程门高足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毕生以弘扬二程之学、排斥王安石新学为己任。靖康年间,他曾任国子祭酒,南宋以后又在东南地区大倡讲学之风,被视为洛学正宗,又被尊为闽中理学的鼻祖,是二程之学发展到朱子之学的关键人物。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今属河南驻马店)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谢良佐天资极高,黄宗羲曾认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为第一。”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也就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某次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很用功,已经达到‘切问而近思’的仁者境界了。”由此留下了“良佐去矜”的千古佳话。他的“格物穷理”论,上接二程,下启朱熹。他的以禅证儒的治学方法在当时和后世也很有影响,开创了心学的先河。

胡安国是程氏私淑弟子,未曾登堂入室。他与谢良佐、杨时和游酢等程门高足交游讲论,义兼师友。南宋以后,其倡明洛学之功可与杨时相比。安国以其学传子胡宏(五峰先生),胡宏长期讲学于南岳衡山,张栻从其问学。后来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从学者甚众,由此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基础。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