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是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的高潮部分,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缔造了开天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就在长安往西不远处那个并不起眼的马嵬驿里,大唐帝国最美丽的女人被赐死了,而深爱她的玄宗却只能掩面泣血,无能为力。

然而,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不过是唐朝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中的小插曲。自天宝十四载(755 年)起,一场起自幽燕的叛乱席卷了整个中原和帝国的心脏地区,惊慌失措的唐玄宗匆忙逃离长安城,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成都去避难。

为什么在大唐帝国最为繁荣昌盛的承平时期,会发生这样一次突如其来的叛乱?为什么它竟然会持续八年之久?它最终是如何被平定的?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唐玄宗末年的政局说起。

唐彩绘胡人骑马佣

唐彩绘胡人骑马佣

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就在开天盛世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下,一场潜流汹涌的危机却正在孕育之中。这种危机是双重的,它来自朝廷与边疆两个方面。

唐玄宗共有三十个儿子,其中七个早夭。因长子小时候被动物抓破脸,次子李瑛遂被立为皇太子,可是他的生母赵丽妃出身于歌妓,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凭借。后来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在宰相李林甫的支持下,武惠妃开始积极活动,试图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做太子,一时间李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自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瑛与另外两个弟弟联合起来,准备谋害寿王,可惜事情败露,武惠妃乘机诬告他们要谋害玄宗。玄宗一气之下,没有认真考虑就下令把三个儿子全部杀掉。事后,他不免有些后悔,所以立寿王为皇太子的事情也被搁置下来。不久武惠妃去世,玄宗遂立第三个儿子李玙为太子。

然而,危机远未结束。在天宝之初,唐玄宗一度重用与太子颇有关系的名将皇甫惟明、王忠嗣来解决国家的军事问题,又重用太子妃之兄韦坚管理国家财政。然而,随着他们功业日盛,玄宗却感到这是一种来自太子方面的极大威胁,李林甫乘机兴起大狱,天宝六载(747年)韦坚和皇甫惟明被赐死,甚至太子也被迫与韦妃离婚。稍后,兼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也被李林甫诬告为谋反。虽然太子最终没被牵连,但他与玄宗的关系从此蒙上巨大的阴影,他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以致于还不到四十岁,头发就已经花白。

在太子废立及一系列大狱的背后,都闪现着宰相李林甫的身影。

李林甫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奸臣之一了,他是李唐的宗室,从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拜相,直到天宝十一载(752 年)去世,他独揽朝政达十八年之久,这不仅在玄宗时期的宰相中绝无仅有,即使是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李林甫这类权相的出现是唐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必然结果。开元十一年(723 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开始独立于三省制之外,从此之后,宰相就不仅具有决策权,而且掌握了行政权,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一人之手。

随着玄宗年事渐高,怠于政事,善于揣摩其心意的李林甫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据说也就是能识字判事而已,但不可否认,他却具有非常出色的行政才能,不仅帮助唐玄宗完成了政治、军事制度的一系列调整,又采取了许多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位,李林甫对威胁到他的人非常无情,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打击,甚至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成语“口蜜腹剑”就源于当时人对他的形容。可以想见,如果太子即位,曾策划拥立寿王的李林甫必然会失势,太子的亲信如皇甫惟明、王忠嗣、韦坚等人必然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李林甫不惜多次兴起冤狱,其最终目的是要动摇东宫。

天宝八载(749年)前后,一个真正足以动摇李林甫地位的人出现了,那就是唐代历史上另一位臭名昭著的奸臣——杨国忠。他是唐玄宗的新宠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在杨家姐妹的推荐下,玄宗委任他担任各种财政使职,进而取得了掌管全国财政收支的大权。必须承认,除了依靠裙带关系外,杨国忠本人也的确具有很强的财政管理能力。两年后,他又兼领剑南节度使。在极短的时间内,杨国忠的权势几乎上升到与李林甫相同的地步,二人的矛盾激化起来。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借口南诏入侵,奏请杨国忠亲赴成都坐镇,试图借此机会把杨国忠赶出朝廷。但事情还没结果,李林甫就于十一月病死在骊山。就在李林甫死后的第三天,杨国忠被正式任命为宰相,他不仅接管了李林甫手中的全部权力,同时继续兼领自己此前的各种财政使职,甚至连关内、剑南等地的军政大权也落入他的手中,权力的集中达到空前的程度。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与不断恶化的朝廷政局相比,唐王朝的军事战略格局的变化则更加凶险。在府兵制下,国家的战略格局是居内驭外,关中、河南等地的军府数量大大超过其他地区,整个安全态势是内重外轻,因此,唐代前期发生在外州的叛乱一般很快就被平定。为了适应边疆形势的发展变化,唐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边疆地区相继设立节度使,渐渐囤积了大量的常备军,且战斗力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地的防卫却非常薄弱,除了长安的一些禁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常备军可言,国家出现了非常危险的外重内轻的战略格局。由于承平日久,内地的百姓已经多年不闻干戈之声了。

从唐睿宗开始,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到开元九年(721年),基本上完成了九大节度使的设置,它们分别为: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李林甫拜相之后,为杜绝有才学的汉族将领“出将入相”的道路,遂向玄宗建议由胡人也就是唐朝所谓的“蕃将”来担任节度使。这样,从开元末年起,许多蕃将开始成为各大“军区”的首脑。到了天宝末年,担任节度使的分别是: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他养父的儿子安思顺节度朔方,哥舒翰兼任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封常清则兼任安西、北庭二镇节度使,至于剑南,则是由宰相杨国忠兼领的。

在这九大“军区”中,兵力最强的当属安禄山和哥舒翰,他们二人分别是东北、西北两大军事集团的代表,相互之间颇有矛盾。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兼领三镇的安禄山实力无疑更胜一筹,因为他辖下的河北地区是唐代前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非戈壁荒漠居多的河西与陇右可比。这种经济与军事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发动叛乱时有了更强的信心,更何况哥舒翰当时年老多病,长期待在长安休养。

天宝末年,发生在玄宗与他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之间的一段对话很有意味。晚年的唐玄宗怠于朝政,他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回答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所谓“云南数丧师”,是指杨国忠支持下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于天宝十载(751年)发兵攻打南诏,大败而回,天宝十三载(754年),剑南留后李宓再次出兵南诏,又全军覆没。杨国忠却向玄宗报捷,满朝文武慑于他的淫威,没有人敢说出真实情况。“边将拥兵太盛”,是指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正在东北厉兵秣马。高力士的话可谓一言成谶,因为,安史之乱就在前面不远处。

彩图敦煌壁画舞蹈图

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安禄山的雄厚实力不仅来自于唐玄宗的充分信任,也不仅是因为他部下的军队常年与契丹、奚等部族作战而训练有素,他的实力还与其军队的组成结构以及他自身的特殊身份密不可分。那么,这位掀起滔天巨浪的安禄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其实,如果我们抛开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沉重打击不谈,他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

安禄山是一个语言天才。据史料记载,除了汉语之外,他还通晓其他九门语言,这样超强的语言能力使他早年曾担任了范阳节度使下面负责对外贸易的“互市牙郎”,也使他在收服来自各个少数民族的军将时,显得游刃有余。

安禄山还是一位舞林高手。虽说他身材高大,膀阔腰圆,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腹便便、上马还需要几个人帮忙搀扶的人,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如飞,迅捷如陀螺,据说他还曾在玄宗的宫廷中,与杨贵妃一起翩翩起舞。数十年后,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了一首《胡旋女》诗来描绘这一场景:“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诗中的“太真”指的就是杨贵妃。

要探究安禄山的真相,我们还得从他自身的种族来源说起。

据中唐人姚汝能所编纂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本是一个“营州杂种胡”,小名叫“轧荦山”,他的母亲阿史德氏是一位突厥女巫,后改嫁于突厥汗国中一个名叫安延偃的粟特将军。安禄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粟特人的集团中,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安禄山应该是个粟特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