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中国第一座杏坛(4)

而“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百代千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如当有人说微生高这个人是个直爽的人时,孔子就予以否定。在《庄子》、《战国策》等书里,微生高这个人是个很有特点、重情感、懂得爱的人。他曾经与一个相爱的女子相约在一座桥下见面。他等待了好长时间,却不见相约的女子。但是他特别有耐心,觉得女子不能按时到来,一定有她的原因。谁知,这个时候,河中的水涨了,或者是山洪突然来临?他本可以走掉,但是他仍然在桥下等。水越来越大了,以至于站都站不住了。他还是不走,为了能让万一到来的女子在桥下看到自己,他就抱住桥墩,直至被大水淹死。

从这个故事推断,微生高是个诚实的人。孔子之所以否定他的直爽,是从下面的一件小事引发的。有人向微生高借一点醋,正好赶上微生高自己的醋用光了。于是,微生高就去邻居家借了醋给登门讨醋者。对此,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了一点给人。”孔子当然知道,自己即使没有,也要从邻人处借来给人,是一种慷慨大方的行为。但是孔子也许看得更为入微,或者他看到了微生高还有着另外的想法?比如,醋本来是常备的食料,一般不可能没有,如果直说没有,或怕别人说自己小气,宁可从邻居处借来给人?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的相互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整部《论语》到处可见师生间的这种教学相长的生动例子;用联系实际的时政评论与人物评论,来提高学生认知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建立起纯正的是非善恶观等等。如鲁国的大夫臧文忠明知柳下惠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却不肯任用,孔子就抨击他白占官位,不干实事。再如有一次他路过泰山,发现一位妇女在墓边痛哭,就让子路去探明情况。当她知道这位妇女的舅舅、丈夫与儿子都是被虎吃掉而仍然不愿离开这个吃人的地方,其原因就是因为深山里没有“苛政”时,孔子便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著名时评。

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更是提出了一系列的著名论点,并正在惠及于后世学子。如以学为乐,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学习中的实事求是,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虚心好学,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学以致用,指出有些人熟读了《诗经》全部作品却办不通政务,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谈判酬酢,批评他们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如赞赏怀疑精神、鼓励多提问,说“不说为什么、为什么的人,我也真是不知道怎样去教他了”。再如,孔子反对学习上的懒惰习气,主张勤奋精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等。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在我们津津乐道孔子的“诲人不倦”精神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这句话前面的一句:学而不厌。而在“学而不厌”前面,也还有一句:默而识之,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他之所以能够一生教授三千学生,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里对众多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始终跋涉在一个没有止境的学习途中。而且这个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有着思想的不断开掘、德性的不断地修炼和行知相促、教学相长。仔细想来,他的三千学生,不也都是他的老师吗?“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正是夫子一生的态度与做派吗?他教导子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强调当一个人不知道、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有老实的态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是不懂。但是,承认不知不懂仅仅是一个好的态度,这还远远不够,要由不知变为知、由不懂变为懂,而促进这一转变的,就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有一次他的一个叫子张的学生向老师“学干禄”,也就是学习怎样去谋生、获得一个好的饭碗。子张姓颛孙,名师,小孔子四十八岁,出身低贱,曾经做过马市的经纪人,是通过艰辛学习才成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之一。他屡屡向老师请教,如“问行”、“问善人之道”、“问明”、“问崇德辨惑”、“问令尹子文”、“问达”、“问入官”、“问政”,包括这次的“问干禄”。子张对人有颗难得的宽容之心。如有一次子夏的学生向他请教有关交友的问题,子张先问:你的老师子夏是怎么认为的?子夏的学生说:“我们的老师认为,值得结交的就结交,不值得的就拒绝他。”子张不以为然,说:“君子既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称赞好人,也同情无能的人。如果我自己是个大贤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我不能包容呢?如果我不是贤人,别人也许就会拒绝我,那还用我去拒绝别人吗?”在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刻中的孔子见老子里,只点明了三个弟子,其中就有子张,另外两个是子贡与子路。这次他向孔子问“干禄”,孔子对他说了两条:“多闻阙疑”和“多见阙殆”。孔子真行,找饭碗,就不讲空道理,只讲实用的: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自信的地方才谨慎地说出;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自信的地方就谨慎地实行起来。能够做到这样,则“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就是要自己的学生多听多看多经历,实际就是在说怎样学习。

中国的第一座杏坛上所铭刻的“学习”二字,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还有老师的学习,两种学习加在一起,才使这座杏坛,有了江河行地一样的魅力与生命力。于是,他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历久弥新——

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又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却很难找到像我这样爱好学习的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以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都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都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才是真正的爱好学习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触类旁通地学习,才能够不走进死胡同。“学则不固”——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听多看并将好的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品德与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学习得来罢了。台湾的李敖有个好的提法,说“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是“万世生表”。

杏坛授业已经过去两千多年,然而其人性化、启迪式的教学方式却足以让现代人的填鸭式、应试制教育蒙羞。作为平民教育家的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人民教师的孔子,几乎是一座永远也挖掘不尽的矿山,甚至是一座越挖矿藏越丰富的独特矿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