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八阿哥党的覆灭

就在康熙皇帝驾崩的第二天,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722年 12 月 20 日),还在忙着处理丧事的雍正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任命贝勒胤禩、皇十三弟胤祥、 大学士马齐、 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的这一委任迅速招来朝臣们的私议,因为谁都知道,在康熙朝的储位斗争中,八阿哥胤禩是最有力的皇位继承人,而四阿哥胤禛只能算是一个冷门人物,然而皇位最终落在胤禛的头上,胤禩岂肯罢休?因此,许多朝臣都预感到胤禛和胤禩之间极有可能会爆发一场战争。

不仅朝臣们这样想,康熙在生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预感。康熙曾说:“日后朕躬考终, 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 尔等束甲相争耳!” (引自 《清圣祖实录》 )

康熙这话的意思是说,等我过世之后,你们肯定会把我的尸骨搁置在乾清宫内不管,为了皇位大打出手!这其实是引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齐桓公晚年病重,而五位公子却为了君位争得你死我活,没有人去顾及齐桓公的死活,以至于齐桓公已经病故却无人收殓, 尸体发臭发霉, 连蛆都生了出来。

康熙以齐桓公自喻,显然是对皇子争位无奈到了极点。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康熙和他的朝臣们都预料错了,因为雍正明显就在向胤禩示好,大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中,除了胤禩之外,大学士马齐也是胤禩的人,这显然很给胤禩面子。同时,雍正还作出指示,“凡有谕旨,必自由四大臣传出”,意思就是,任何政令都交由四位总理事务大臣来处理,可见雍正对这四人的信任。

当然,雍正皇帝的示好举动远不止这些,雍正除了将胤禩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还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把理藩院和上驷院的事务也交给了他。除此之外,雍正还对胤禩的亲属给予了特别优待,将胤禩的儿子弘旺封为贝勒,将胤禩的舅舅嘎达浑从贱籍中除名。另外,雍正还提拔了一大批胤禩党的成员,比如,与胤禩关系亲密的贝子苏努,曾经被康熙斥责,然而康熙驾崩仅仅五天后,他就被雍正进爵为贝勒。同样的,佛格也是胤禩党的重要成员,他原本只是个闲散宗室, 但雍正一即位便提拔佛格为刑部尚书。当然,加官晋爵的人远不止这几人,揆叙、佟吉图等人都和胤禩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人全部都被雍正提拔了。

如此丰厚的奖赏,胤禩等人会欢喜吗?当然不会,这正应了那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胤禩被封为总理事务大臣之后,一时间宾客盈门,许多人都向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道喜,而福晋郭络罗氏却意味深长地说道:“唉,没什么可庆贺的, 说不好哪天就脑袋搬家了……” 可见, 在荣宠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巨大的隐忧,外人看到的或许只是表面上的光鲜热闹,内在的危机却只有当事人才真正明白。

事实上,雍正如此不遗余力地拉拢胤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稳住胤禩集团。雍正知道,自己初登基,还没有那么强的实力与胤禩集团进行正面较量,不如先麻痹对手,让对方丧失戒心。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还能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防御心理,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实施打击,可谓事半功倍。

其实,如果你细心的话,也可以从雍正这些拉拢手段中看出一些问题。首先,在这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中,除了胤禩本人和他的党羽马齐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人,一个是十三阿哥胤祥,一个是隆科多。

先说胤祥。雍正本名胤禛,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儿中国古代史,你一定知道,皇帝的名讳是必须避讳的,本来康熙的所有皇子几乎都是“胤”字辈,什么胤禵啊,胤禩啊,胤祥啊,可是等到雍正登基,为了避皇帝名讳,雍正所有的亲兄弟都只能把自己名字里的“胤”改为“允”,如此一来,

胤禩、胤祥就变成了允禩、允祥。但胤祥不同,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允祥”,但是,胤祥始终都是雍正的左膀右臂,为雍正出力最多,因此,在胤祥病逝之后,雍正明确表示,将“允祥”重新改回“胤祥”,令其配享太庙,这也成为清代唯一一个不避皇帝名讳的事例。

除了避讳一事之外,还有很多细节能看出二人的兄弟感情,比如,雍正赏赐给胤祥的园子就在圆明园旁, 墓穴之地也赏赐在了泰陵(雍正陵墓旁边) ,虽然胤祥并没有接受雍正的这番心意。

再说隆科多。 康熙在位时, 隆科多就已经是步军统领, 深受康熙的宠信。

康熙驾崩后,传位遗诏还是隆科多负责对外公布的,所以说,雍正能够登基称帝,隆科多的功劳不小,所以后来他又成了雍正的宠臣。

如此说来,我们也就明白了雍正的心意。虽然他让胤禩和马齐担任了总理事务大臣,但同时他也把自己的两个心腹胤祥和隆科多摆在了同样的位置,雍正这样做,就是想让这二人同胤禩集团形成制衡,以便给自己壮大力量争取时间。

稳住了胤禩集团,雍正便把矛头对准了另一个身份特殊的皇子——胤禵。雍正和胤禩只能算作同父异母的兄弟,而雍正和胤禵却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亲兄弟未必有亲密的感情。相反,胤禵和胤禩走得更近一些,至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偏爱幼子,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天下每一个母亲都是如此,雍正皇帝的母亲乌雅氏也是这样。从一些历史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蛛丝马迹,也正是因为雍正的母亲乌雅氏偏爱小儿子胤禵,从而导致了雍正和亲弟弟胤禵的关系不佳。

等到皇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人们的焦点都放在了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身上。如前文所述,等到康熙驾崩后,胤禩集团成为雍正皇权最大的威胁,而此时的胤禵却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此时的他跟胤禩走得非常近,许多人都把他看作八哥党的成员,但胤禩和胤禵本人都不这么认为。

康熙驾崩之时,胤禵正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在西北打仗,接到父皇驾崩的消息后,胤禵受命急速赶回京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雍正之所以急召胤禵回来,是为了剥夺他的兵权。有人会疑问,胤禵既然手握兵权,为何如此轻易就束手就擒了呢?难道他不会起兵造反吗?事实上,胤禵不是没有造反的心,主要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造反——胤禵虽然常年在西北领兵,但是手下很多亲信的家人都留在了京城,所以即使胤禵名望再高,他们也绝不可能跟着胤禵造反。更何况,在胤禵身边还有不少雍正的耳目,别的不说,年羹尧就是专门负责随军监视胤禵的。所以,胤禵就是想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成功。

当胤禵觐见雍正这个亲哥哥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不甘,所以他并没有凑上前去对雍正行礼,而是远远地向雍正叩头,这显然是在向雍正表示不满和抗议。雍正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并没有责怪胤禵的失礼,而是谦逊地向前移了几步,想要扶住胤禵。然而,胤禵却纹丝不动,目无表情,这就让雍正有点儿尴尬和难堪了。

此时,站在一旁的一等蒙古侍卫拉锡看不下去了,他拉住胤禵的手臂,把胤禵直接拖到了雍正身前,这才勉强让胤禵行了礼。事后,胤禵对拉锡的无礼之举非常恼怒,他严厉地呵斥拉锡为下等人,并扬言要让雍正给拉锡治罪。而这正好给雍正留下口实,于是雍正借此削夺了胤禵的王爵,只留给他一个贝子的身份。

事情到这儿还远没有结束,雍正元年(1723 年)三四月间,雍正护送康熙梓宫至遵化景陵举行葬礼,王公大臣全部随行,胤禵也在其中。葬礼期间,雍正训诫胤禵,胤禵表示不服,后经胤禩劝说,胤禵才稍微平息怒气。

等到葬礼结束,班师回朝之时,雍正突然传下谕旨 , 让胤禵留在遵化,负责守陵,以尽孝心。同时,雍正还派副将李如柏负责看守和监视胤禵的一举一动。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守灵尽孝不过是个幌子,雍正实际上是把胤禵囚禁了。

后来,雍正在打击胤禩集团之时,给胤禵定了十四项大罪。不过,雍正并没有像处理禩那样处理自己的亲弟弟,定完罪之后,雍正将胤禵召回京城,囚禁在景山的寿皇殿内,生活供给还算周到。一直到雍正驾崩,胤禵都被囚禁于此,直到乾隆即位,才将他释放出来,并恢复了爵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雍正之所以对胤禵如此重点打击,一方面是二人情谊淡薄,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胤禵对雍正有着两点威胁:第一,胤禵领兵在外,既有声望,也有兵权;第二,胤禵此前和胤禩走得很近,曾多次助力于胤禩。

实事求是地说,单论其中的任意一点,胤禵都不足以对雍正构成威胁。兵权的问题之前说了,胤禵要起兵谋反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说胤禵和胤禩的关系,那其实也无足轻重。因为这二人虽然看起来亲密,但实际上并不是一条心,因为胤禵自己也有夺权上位的小心思,是不可能和胤禩同心协力的,因此这也构不成太大的威胁。真正的威胁在于胤禵同时具备了这两点——不仅手握兵权,而且和胤禩关系亲近,这就直接造成了一种可能,即胤禩和胤禵有条件里应外合,共同来对付自己。一个在内朝有着雄厚的政治资本,另一个则统兵于外,二人一旦合力,那么,刚刚登基的雍正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是抵挡不住的。

雍正想到了这种可能性,所以就要防患于未然,而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先控制住胤禵。

控制住了胤禵,危险只能算消除了一半,要彻底地消除这种危险,就要彻底铲除胤禩集团,也就是雍正一朝最大的朋党。雍正对胤禩集团所采取的策略,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分化瓦解。当时胤禩集团最核心的三名成员就是胤禩、胤禟和胤䄉,这三兄弟朋比为奸,大肆拉拢朝臣,才有了庞大的八阿哥党,所以要铲除胤禩集团,首先就要剪除胤禩的两只翅膀——胤禟和胤䄉。如果说,雍正对于胤禵,还有耐心进行处心积虑的打击,而对于胤禟和胤䄉,雍正就没有那么大的耐性了。

雍正二年(1724 年)四月,胤䄉被圈禁革爵。雍正四年(1726 年)正月,胤禟也被圈禁。随着这二人的倒台,胤禩瞬间成了“光杆司令”,面对势单力孤的胤禩,雍正已经有足够的把握来对付他,此时,雍正再也不必去拉拢讨好他了。

雍正二年(1724 年)春天,青海的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年羹尧平息,而年羹尧是雍正任命的继任抚远大将军,是被雍正安排代替胤禵的,所以这一胜利大大提高了雍正的政治声望。面对这一重大胜利,雍正也自鸣得意起来,他这样说道:“谁不诵朕之福,畏朕之威?”

借着这个余威,雍正终于不必再看胤禩的脸色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数落和责难胤禩,说胤禩不知悔改,结党营私,作威作福。之后,雍正更是将苏努、揆叙、吴尔占等八阿哥党成员撤职治罪,这相当于把胤禩的层层羽翼逐一剥除了。

到了雍正三年(1725 年)年底,雍正开始正式清算胤禩的罪行,并让朝臣对胤禩结党营私、擅权乱政等行为予以揭发。

雍正四年(1726 年)正月初五日,雍正在西暖阁召见亲王、贝勒以及诸位满汉文武王公大臣,历数胤禩等人的罪状,雍正的上谕中兜头就是一句狠话:“廉亲王允禩狂逆已极,朕若再为隐忍,有实不可以仰对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者。”

紧接着,雍正开始了痛苦的回忆,把压抑在心头多年的苦水一股脑儿全都倒了出来,雍正说道:“朕在藩邸时,居心行事,公正无偏。诸兄弟待朕,亦皆恭顺,不敢存欺慢之念。平日原无一毫嫌隙,此尔等所共知,亦允禩所深悉者。朕今日绍登大位。以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为心,岂于兄弟之间,反生芥蒂,有所刻求苛索耶!”

“当时允禩,希冀非望,欲沽忠孝之名,欺人耳目,而其奸险不法,事事伤圣祖仁皇帝慈怀,以致忿忿郁结,无时舒畅。”

“康熙四十七年冬,圣祖仁皇帝圣体违和,今朕同允祉、允禩检点医药,凡立方合剂,朕与允祉每日悉心商酌,允禩惟同允禟、允禵促坐密语。医药之事、曾不一问,不过以药笥收拾方帖而已。天佑圣躬,旋即痊愈,朕心喜慰,向允禩云:皇父圣体大安矣,允禩云:目前圣体虽愈,将来之事奈何?朕闻之,不胜惊骇。”

“又,是年二阿哥有事时,圣祖仁皇帝命朕同允禩在京办理事务,凡有启奏,皆蒙御批,事竣之后,朕将所有御批奏折,交与允禩收贮。后向允禩问及,允禩云:前在遥亭时,皇考怒我,恐有不测,比时寄信回家,将一应笔札烧毁。此御批奏折藏在佛柜内,一并焚之矣。”无数陈年旧事,如今都成了胤禩的罪证,雍正最后总结道:“允禩心中已无祖宗君上矣,允禩既自绝于天, 自绝于祖宗, 自绝于联,宗姓内岂容有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乎?”

在雍正看来,胤禩就是个“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这样的人是绝不能留在世间的。经过这样一番批斗大会,雍正终于开始付诸行动。

二月,将胤禩革出宗室,降为平民,圈进宗人府,围筑高墙,留两名太监负责监视;

三月,勒令胤禩改名为“阿其那”,意为狗;

五月初二日,将胤禵圈禁于景山寿皇殿;

五月十七日, 召见诸大臣, 历数胤禩等人自废太子事件以来的种种罪行,令京城内外的八旗子民悉知;

六月初三日,奏议胤禩等人的罪状,给胤禩定了四十条大罪;

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呕病卒于狱所。

到此,一个以胤禩为首、以夺储为政治目的、前后经营长达二十余年的朋党集团,就此彻底土崩瓦解了。

从人伦的角度讲,雍正铲除胤禩集团是一场手足相残的悲剧,雍正也因此在历史上落下了骂名。不过,帝王之家本来就是一个权力场,金灿灿的皇冠让所有人趋之若鹜,但是那顶皇冠只能由一个人来戴,所谓的兄弟手足之情,在皇家子弟看来,根本就是夺权的障碍,一切的亲情都将被权欲踩在脚下,最终成为皇权的祭品。雍正作为夺储之争的一个意外胜出者,他对夺储之争的危害非常清楚,因此他必须阻止这场战争延续下去,原因在于两点:第一,维护皇权稳固;第二,为改革创造条件。

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胤禩集团的败落过程不仅是康熙朝储位斗争的延续,也是雍正巩固统治并实施新政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当这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倒下了,皇帝、 宗室、 官僚等才可以从朋党的争斗中挣脱出来,个人利益不再捆绑,集体贪腐问题也就会瓦解和杜绝。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