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反腐势在必行

康熙的宽仁除了表现在治国理政上,还表现在继承人问题上,而在集权社会中,继承人问题常常就是“国本”问题,一旦在择储上出了问题,一个国家的社稷之本就会陷入动荡。比如,明朝万历时期就发生过一起“争国本”的政治事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继而对郑贵妃之子朱常洵青睐有加,同时,他对长子朱常洛极为厌恶,于是便试图将幼子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但万历的这一意图迅速招致诸多大臣以及皇太后的强烈反对, 于是,一场关于太子之位的争夺战便在皇帝和朝臣之间开始了,双方互不相让,并僵持了十五年之久,万历皇帝最终向朝臣妥协。

表面上看,万历皇帝和朝臣们争论的只是太子之位的归属问题,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国本”事件,已经影响到整个明朝的政治走向——皇帝和大臣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争国本”上,对各种社会积弊和官场贪墨视而不见,由此引发的党争问题更是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康熙皇帝同样也在“国本”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差点儿酿成一场大祸。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多子多孙看作福气,而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三十五个儿子,排除掉一些早夭的,叙齿的有二十四人,这福气未免有些爆棚,以至于出现了“乐极生悲”的局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九龙夺嫡”事件。

在康熙后期的历史上,储位之争持续了很多年,当时的许多政治问题都与“九龙夺嫡”事件有着密切联系,而这场储位之争几乎颠覆了清朝的江山社稷。而这一切还得从事件的中心人物皇太子胤礽说起。

老实说,胤礽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太子,因为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出生的第一天就成为康熙的皇位继承人(这是因为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康熙出于感念夫妻之情, 便将胤礽册立为皇太子) 。

对于这个新立的太子,康熙是倍加疼爱,同时也不忘加强对皇子的教育,文化课、体育课都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

胤礽起初也确实优秀,完全符合康熙眼中继承人的标准,康熙对这个宝贝太子称赞说“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负责给太子授课的老师中,有一个著名的大儒叫汤斌,汤斌对太子胤礽称赞说:“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这个评价可不一般,意思是说,胤礽从六岁开始练习书法,八年来从未间断,现在已经可以和欧阳询、虞世南这样的大书法家并列了。

再来看传教士的说法,当时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传教士,一个叫白晋,一个叫南怀仁,他们都称赞太子胤礽是“素有美誉”,而且对外国人都非常尊敬,对西方文化也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对于这样一个优异的太子,康熙真是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所以,康熙对太子更加宠爱,后来,这种宠爱逐渐转变成了溺爱。我们现在知道,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会出现缺失,不是自私自利,就是唯我独尊。

胤礽也走上了这条老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变得越发骄纵,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别人的感受。

首先,逐渐长大的胤礽开始处处刁难自己的老师汤斌。胤礽规定,汤斌讲课的时候必须站着,一站就是一天,这对于一个六十花甲的老者来说,实在是辛苦。胤礽还规定,如果要和太子对答,汤斌必须下跪。这让老师汤斌十分地难堪— —不仅有损师道尊严,而且身体也确实吃不消。

除此之外,胤礽在诸位皇子面前也大摆主子排场,对于一些弟弟也是呼来喝去,颇有“长兄”之风。他不仅不团结兄弟,反而大肆制造紧张气氛,这让诸多皇子都备感压力,也让胤礽越来越不合群。

太子胤礽对老师、 兄弟尚且如此, 对那些下人奴仆, 就更加不放在眼里,轻则打骂,重则鞭笞,真可谓是暴戾不仁。作为太子,胤礽应该是要什么有什么,可他依然贪财好利,穷奢极欲。

在康熙皇帝南巡之时,胤礽也跟随着去了,所到之处,胤礽对地方官大肆勒索,如果有人怠慢了他,他便会大肆报复。

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康熙全都看在眼里,但这些事情在康熙看来还没有越过底线,而且此时的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注意到另外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索额图的权势越来越大了。

索额图是谁?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是赫舍里皇后的叔叔,也是皇太子胤礽的姥爷,他曾帮助康熙皇帝扳倒了权臣鳌拜,并因此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功臣。后来,因为亲戚关系,索额图和太子来往越发密切,为了讨好太子,索额图甚至倡议让皇太子穿衣用度都按照帝王的标准,这简直是作死的行为。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五月, 康熙突然下令抓捕索额图,罪名是八个字 :“议论国事, 结党妄形” 。 虽然康熙没有点明是议论什么国事, 又结的什么党,但是,经过我们的分析,想必你也能猜得出来,所议论的就是太子之事,结的就是太子一党。

康熙皇帝对索额图的行径自然是痛恨的,但念及他之前的功劳,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将索额图幽禁了起来,但没过多久,索额图就死在了幽所之中。

随着索额图势力的覆灭,太子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自然大打折扣,但皇太子胤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关于太子骄奢淫逸的事儿依旧不断传进康熙的耳中,此时的康熙已经没有那么多耐心了。

就在索额图覆灭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夏,康熙带领诸位皇子巡幸塞外。途中,刚满七周岁的皇十八子胤衸突发恶疾,到了病危的地步,康熙皇帝对这个小皇子格外喜欢,急得团团转。可就在他万分焦急之时,康熙却发现,皇太子胤礽不仅毫无关切之意,还一脸的冷漠。

康熙既气愤又伤心,在他看来,此时的太子已经三十四岁了,竟然毫无兄弟亲情,这种人怎么配做太子?怎么配做一国之君?与此同时,康熙还发现,每晚深夜,太子胤礽总会徘徊于自己的营帐之外,并不时向营帐内窥探,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这就让康熙更加疑惑,难道这小子要行谋逆之事?

没过多久, 皇十八子胤衸不治而亡, 康熙将怒火全撒在了太子胤礽头上,把胤礽骂得狗血喷头, 但胤礽不仅没有悔改之色,反而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这也难怪,太子胤礽从小就锦衣玉食,受惯了疼爱和宠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辱骂?

看到太子这样,康熙几乎气昏过去,他当即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并下令将胤礽拘捕。一回到京城,康熙就将胤礽关进了咸安宫,并在九月二十四日这天,宣诏天下,废黜太子胤礽。

在太子被废后的一段日子里,康熙常常寝食不安,也常常在大臣面前涕泪纵横,几乎是心力交瘁。可就在康熙为废太子事件神伤不已的时候,一个人突然冒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跑到康熙皇帝面前说道:“如果父皇想要杀掉胤礽,又觉得不方便下手的话,儿臣可以代劳。”

康熙听完这话,简直目瞪口呆,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竟然要杀害自己的亲弟弟。胤礽就是因为毫无兄弟友爱之心被废黜的,没想到刚废了一个胤礽,又冒出来一个比胤礽还无情无义的人。哦!不对!是畜生!

康熙简直寒透了心, 他怎么也没想到, 从小就让这些皇子学习孔孟之书,教导他们仁义礼智信,而如今他们却一个比一个狠毒,良心都被狗吃了。

但胤禔并没有注意到康熙的表情,他接着说道:“有一个相面人叫张明德,据说他相面非常灵验,曾给八弟胤禩相过面,说胤禩日后必定大贵。”

这话的意思是说胤禩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

在废黜太子胤礽的时候,康熙曾明确说道:“我并没有立胤禔为太子之意,胤禔这人秉性急躁愚顽,怎么能够立为太子!”这番话等于是断绝了胤禔争夺太子的念头,因而,胤禔迅速倒向了八阿哥胤禩。

听了胤禔的话,康熙登时明白过来,看来这胤禔和胤禩私底下关系不浅呢,已经结党了,必须彻查。

后来,三阿哥胤祉也站了出来,他向康熙打起了小报告,说胤禔暗中指使蒙古喇嘛通过巫术诅咒废太子胤礽。

巫蛊在古代向来都是死罪,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就是血淋淋的证明。康熙当场大怒,派侍卫到胤禔府邸之中搜查。果不其然,当场就抓获了三个蒙古喇嘛,同时搜查出大量行巫蛊的小人儿,这三个喇嘛对胤禔谋害胤礽之事供认不讳,可谓人证物证俱在,无可抵赖。

这个时候,甚至连胤禔的亲生母亲也站出来,指责胤禔大不孝,请求将胤禔正法,也就是让康熙处死这个忤逆之子。康熙毕竟仁厚,做不出这种事儿,杀既然杀不得,那就削夺他的王爵,将其终生幽禁。自此以后,那暗无天日的小木屋就成了胤禔的全部人生,至死他都没能再踏出半步。

康熙处理完胤禔之后,接下来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八阿哥胤禩身上,因为胤禔和胤禩之间似乎关系不浅,同时胤禔还爆出了张明德事件,这就不能不让康熙怀疑胤禩了。

胤禩是皇八子,排行并不靠前,而且他的母亲是辛者库的贱人,形同囚犯,这样的出身并不好。不过,胤禩从小就是个奋发向上的孩子,别看他先天条件不好,但他才华出众,气度不凡,举止儒雅,是不折不扣的男神级人物。而且,胤禩还很懂得笼络人心,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全都依附于他,就连大阿哥胤禔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康熙下令对此事彻查,立刻抓获了张明德,经过一番审问,果然真相大白。原来,胤禩一直觊觎皇位,而且还勾结胤禔,企图杀害废太子胤礽。

康熙震怒,下令拘捕了胤禩,同时还将相面人张明德处死。

九阿哥胤禟见形势不妙,便怂恿十四阿哥胤禵说道:“此时你我不替八哥说话,更待何时?”听完,愣头青的十四阿哥胤禵向康熙奏言道:“八阿哥实无谋夺储位之心,儿臣愿保他!”

康熙怒不可遏,大骂道:“你们两个畜生,是指望着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基,封你俩当亲王吗?你们以为这是兄弟义气,我看这就是水泊梁山的义气!”水泊梁山的义气,实际上就是江湖哥们儿的义气,康熙显然是在骂胤禵没有立场,一味包庇兄弟。

胤禵闻言,惊恐不已,他一边磕头一边发誓说:“儿臣若有此意,天诛地灭!”

怒气已经让康熙失去了理智,他陡然而立,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用刀指着胤禵说道:“你要想死,朕就成全你!”

在场的皇子们都傻了眼,五阿哥胤祺突然跪倒,抱住康熙的大腿,叩头如捣蒜,一边哭一边恳求康熙放过胤禵。在胤祺的带动下,众人也纷纷跪倒,替胤禵求情。

康熙也冷静了许多,“如果真的杀了自己的亲儿子,这传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都看朕的笑话吗?”于是,康熙扔了匕首,拿起木板,就去抽打胤禵。

就在这个时候,胤禟又来劝阻康熙,这让康熙看清了胤禟的嘴脸,他和胤禵根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挥手就抽了胤禟两个大嘴巴。之后,康熙也懒得继续和这群不肖之子纠缠,怒喝道:“将胤禟、胤禵拖出去重打二十大板。”

如此一来,胤禟和胤禵不仅没能成功营救八阿哥胤禩,反而让自己也成了戴罪之身,当然,胤禩仍然处于关押之中,等待着康熙的审判。

过了月余,康熙的怒气渐渐消散了,他探望了八阿哥胤禩以及废太子胤礽,康熙对于父子之情终究还是留恋的,他并不想痛下杀手。

十一月十四日, 康熙在畅春园召见了满朝文武大臣, 他决定进行一次 “民主选举”,让大家做一个投票,谁适合做皇太子。

经过一番投票之后,投票的结果呈递在康熙面前。康熙一看,脸色瞬间铁青,因为所有大臣几乎都投给了八阿哥胤禩。

康熙之所以生气,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最厌恶派系党争,不希望看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事实上,康熙一辈子都在和党派做斗争,先是除掉了大权臣鳌拜,然后又是索额图、明珠,紧接着又是太子党,如今所有人都拥戴八阿哥胤禩,这说明围绕着胤禩已经形成一个权力中心,这让康熙无法容忍。

这场“民主选举”的结果自然被康熙否决了,同时,康熙下令彻查,是谁在带头力推胤禩。这一查就查出了好几个人,有大学士马齐、国舅兼国丈佟国维、户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散佚大臣鄂伦岱等。

好家伙,真没想到,居然这么多人带头。康熙越想越生气,胤禩只是一个贝勒,一个贝勒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若是让他当了太子,那还有我这个皇帝吗?

接下来的日子里,康熙皇帝对这件事严抓不放,对这个日渐形成的“八阿哥党”进行了严惩。而且,经过这番折腾,康熙突然怀念起废太子胤礽来。

胤礽虽然骄奢淫逸,但是经过此次废黜事件,想必他也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吧。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康熙梦到了早已故去的赫舍里皇后,她的音容笑貌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这种思妻之情自然会延伸到儿子胤礽身上。

终于,康熙做出了决定,就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三月初十,康熙诏告天地宗庙,正式宣布将胤礽释放,并重新册立为皇太子。

同一天,康熙又大封诸皇子,封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为和硕亲王,七阿哥胤祐、十阿哥胤䄉为多罗郡王,九阿哥胤禟、十二阿哥胤裪、十四阿哥胤禵为固山贝子。康熙的意思很明白,我已经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你们见好就收吧,别再打别的主意了。

康熙确实给了胤礽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胤礽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你让他突然改变以前的劣性,这怎么可能呢?

没过多久,步军统领托合齐被人举报“欺罔不法,贪恶殃民”,在一番彻查之后,康熙发现托合齐与太子勾结,意图逼宫的证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贪污受贿案了,而是一桩赤裸裸的谋逆大案。

此时的康熙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气愤了,因为他已经心如死灰,对于皇太子,康熙除了彻底的失望,已经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康熙下令将托合齐挫骨扬灰,并且不准任何人给他收葬。

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九月三十,康熙巡视塞外回京的当天,正式宣布废黜太子胤礽,谕旨上写道:“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朕已奏闻皇太后, 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

(引自《清圣祖实录》)

太子胤礽再一次被囚禁于咸安宫,从此他再也没能走出去,和大阿哥胤禔一样,在这铁窗之中了此残生。

自此,这场“九龙夺嫡”的皇家悲喜剧算是画上句号了,康熙皇帝也即将走到他人生的终点,但是,历史从来都没有句号,只有无尽的省略号,等待着后人去填补。

雍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皇位的,但是,通过对“九龙夺嫡”这一政治事件的描述,我们似乎并未看到雍正的身影。事实上,雍正和其他的皇子不同,其他的皇子多是在“明争”,而雍正则是在“暗斗”,所以,从表面上看,雍正似乎全然置身事外,实际上,雍正一直都在参与这场皇位角逐的战争。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可以得知,在雍正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此人就是雍正的谋士戴铎。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也就是第二次废黜太子不久,戴铎给还是皇四子的胤禛写了一封长信,为胤禛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夺储大计,这就是“五步走”的夺嫡战略:

第一步,想方设法获取康熙的好感;

第二步,与诸皇子保持和睦关系,不依附也不得罪任何一人;

第三步,笼络人心,讨好百官,为自己争取舆论力量;

第四步,不掺和闲杂事务,少惹是非;

第五步,招贤纳士,培植个人势力,积聚力量。

最后,戴铎还叮嘱道:“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我主子之才智德学素俱,高人万倍,人之妒念一起,毒念即生,至势难中立之秋,悔无及矣。”这番话就是告诫胤禛,一定不能放松警惕, 不然别人就会捷足先登。 胤禛将这番话奉为 “金玉之言”,从此以后,他更加谨小慎微,不断地为博取康熙的好感和信任而 努力,同时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

回顾这段血腥的皇位争夺战,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康熙在历史上号称明君,但客观来说,他顶多算半个明君。对于官场的腐败,晚年的康熙几乎是不闻不问的,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虽然康熙皇帝前半生功勋卓著,但他后半生因为一时的松懈,几乎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功业——不仅在继承人问题上游移不定,在治国上也同样犯浑,坐视贪腐横行,却不加整治,最终只能给大清王朝埋下深深的祸根。

对于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早有洞察, 雍正曾感慨地说道 : “数十年来,日积月累,亏空婪赃之案,不可胜数,朕若不加惩治,仍容此等贪官污吏拥厚资以长子孙,则将来天下有司皆以侵课纳贿为得计, 其流弊何所底止!”

(引自《清世宗实录》)

虽然雍正常常强调自己“事事不如乃父”,以示谦逊,但是,雍正对康熙的很多做法非常不满,甚至称得上深恶痛绝。不过,相比于父亲,雍正也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一点优势,那就是自己比康熙更加“洞悉下情”。

没错,用雍正自己的话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深知灼见”(引自《雍正朝起居注》)。雍正自认为慧眼如炬,对官场陋规恶习了如指掌,从他后来的治理方案来看,这点儿还是比较客观的。

雍正登基之后,自知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实在太多,而且这些难题都是一个接着一个,亟待解决的。但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雍正也颇具魄力和胆识。雍正即位之后,便立志“振数百年之颓风,以端治化之本”。

所以雍正刚刚继位,便开始了他的改革。

雍正刚刚继位,必然会面临地位不稳的问题,尤其对于这位皇储之争中的意外胜出者,许多人并不认同,所以,当雍正刚刚宣布改革的时候,他们更多地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赞同。而这一点,雍正是非常了解的,在他看来,父皇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朝政早已是弊端丛生,如果能把这些解决好,无疑是为自己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整顿吏治,打击腐败。

但从上文提到的康熙朝科场舞弊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的官场腐败已经变成“塌方式”的巨大灾难— —各级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巨大且完备的贪污腐败系统——朋党,这个系统盘根错节,其中利害也是深不可测的。

但雍正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他知道如何去做一个有为之君,他甚至还为之制定了施政纲领。他甚至在养心殿西暖阁中手书了一副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惩治腐败的决心。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