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黄霑,你道简单是声笑:黄霑63载性情人生 > 第 2 章 情迷粤语歌——黄霑的早期创作与第一段婚姻
第5节 广告新人(1)

1963年,黄霑在香港大学毕业之后便进入培圣中学当中学教师,教中文和《圣经》。说起这段教《圣经》的经历,让黄霑连称“荒谬”[1],这也成为黄霑日后谈资之一。到1965年,他才辞职进入广告公司。

他进入广告公司,也“荒谬”得很。当时他在培圣中学教书并不适合他的个性,但他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反正他不乏兼职,又在拍拖,忙得很。一夜,他渡海喝喜酒,在“天星码头”遇见旧日同学,攀谈之中,同学称公司中有个广告部经理助理的职位,你想试试吗?黄霑对“广告”完全不了解,便问同学自己合适与否。同学称你的个性完全适合。于是黄霑便写了应征信,本以为就此杳无音信,没想到报上刊出了面试通知。黄霑便去面试。考官问你认识广告吗?不知道。广告书籍看过吗?没有。记忆中有什么广告?很少。面试官最后问,评论下广告的优缺点吧?黄霑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独白,竟然应聘成功。

升职之路

在《今夜不设防》中,霑叔烟酒不离身,其实酒是烟雾弹,生活中的黄霑并不酗酒,反倒是烟他爱得很,一天两包的纪录也是常有的。其实早在港大的利玛窦宿舍里,他便经常吞云吐雾,这种行为自然得到舍友的抗议,他一向我行我素;到了培圣中学,他的烟瘾有增无减;后来,当他进入“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工作,才真正达到了吸烟的顶峰,反正吸烟也不用自己破费,加之,英美烟草公司的烟多为好烟,着实让黄老霑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1

黄霑进入烟草公司之后任“广告部经理助理”,想要染指广告业,在当时“广告行业”并不发达的中国,恐怕只能在外国广告公司或者汽水、香烟之类的企业。黄霑的职位是公司新创造出来的,在他之前,经理身边只有秘书一人,经理是英国公司派来的英国人,当时对中国人还抱有某种歧视,重要的职位坚决不肯假手于人。黄霑之所以被招入公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想知道在粤语人口众多的香港,能否让港人接受“英美烟草”的烟,开拓这一巨大的殖民市场。也就是说,黄霑在进入广告界的时候是“客户”,也许因为对广告公司的难处深有体会,他作为客户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准则。他看到好创意绝对支持,从不讨价还价,只要开出账单照付;他也不占便宜,对方请客,他立即回请;如遇到小错,也便忍了,如遇大错,也恩威并施,定要发脾气的。于是,他自认自己是个“一流”[2]的客户。

60年代,英美烟草公司的烟一包售价港币1.2元,这个价格并不昂贵,但竞争对手颇多,本土又没有相关的广告人才,于是,只能自己培养。黄霑在进入公司之前就已经看中了公司的晋升之路,公司承诺,先进行本土培养,一年后去英国受训,三年内晋升为副经理、经理。黄霑信心满满,亦看中住房、假期、外出旅游等优厚条件,于是,他带着一颗炽热的心进入公司,想有一番作为。他并不是一个乐于跳槽的人,但从1967年到1973年,六年间他辗转三家公司,跳槽的频率一点儿也不低,这仿佛有悖于他对青年广告人跳槽的态度——

青年广告人,有不少很喜欢转公司,一两年,甚至半年不到,便由甲而乙,再由乙到丙。

这有好处,加薪水,转环境,旧公司的一套之外,另学新公司的一套,见闻增广,视野开阔,好处可以数一大堆。

但是,也不乏坏处,薪水跳得快,而基础不好,年未逾三十,已经转了七八份工。以后找工作,困难一定比人多。

……转的工多,一到中层就此停住。[3]

入职的训练是从推销开始的,推销与广告本就是两兄弟。只是推销是面对面的广告,产品以保险、基金为主,而广告的针对对象是大众,香烟、调味料、洗发水、厕纸等日常消费品有没有广告,广告的效果如何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外国广告公司里,一般都有不少关于广告学、市场学的外文书籍,市面上难以买到,是从国外进口的,黄霑等广告新丁亦可以从这些书籍中获得知识,这个对于中国陌生的行业,充满了朝气和未知。多年后,当广告行业逐渐成熟,“培养新人”却开始少见。广告公司若要用人便从“挖角”上想办法,黄霑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积极培养新人才是广告行业的不竭动力。

黄霑的广告公司生活很是忙碌,中文的稿件由他全权负责,当时的广告制作一般先由国外制作完毕,再发回香港,由黄霑这类本土人士进行翻译。外国人爆满的自信心让他们不相信中国人能将广告制作好,故为了让产品完美,他们选择这种繁复的工作。这项工作最为磨人,黄霑不但要根据西洋音乐将粤语歌词填好,还要向上司解释,看是否能够表情达意。于是,每次遇到这类工作,黄霑都颇为头疼。音乐与语言之间,也存在其固有的地域性,倘是一个苹果的两半,也便罢了,偏偏是一半苹果一半鸭梨,还在错位的时间中相遇,结果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广告有很多关键部位是无法听清的,黄霑也常常提议能否让词曲同步,可惜公司一直不允,直到黄霑辞职后,甚至自己开公司时,才能将这种词曲同步的理论贯彻得当,甚至成为香港广告界的一定之规。

外国公司自信强大,有很多事情都固执己见,黄霑在英美烟草的时候也曾对“总督香烟”的广告语提出过建议。因为当时“总督”香烟是英美烟草的主打产品之一,此产品的广告词是“一支从头到尾都令人欣赏的香烟”[4],黄霑认为此广告文雅有余,通俗不够。黄霑任助理期间多番提议都被驳回,直到升职到副经理才说话有了分量,说服了事务部的同事,“从头到尾都咁好味”才成为“总督”香烟的招牌句,黄霑也称这样偏向口语化的广告语,可以看作是香港广告后来全盘口语化的先锋。

当然,60年代的广告多为人工制作的平面广告,制作周期长且颇耗人力,最为壮观的是三十多个员工一起拼拼剪剪。黄霑却对这种纯文字的口语游戏很着迷,他有点艺术细胞,也进行过文学训练,做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成为个中翘楚。到了70年代,蓬勃发展的香港广告业就迎来了它的春天,广告创作人才稀缺,外国人反倒常常向中国人讨教,但也有一些大咖广告公司并不乐于接受本地人的意见。

2

广告依靠的媒介在早期的香港是以报纸、影院为主的,那时候的电视节目一般是少数上流社会人群的专利,普通大众一般收听电台广播,但是电台广播的收费低,广告公司的佣金是整只广告的15%,所收到的佣金甚至入不敷出,所以很少采取这种方式。1967年,无线电视台开播,开播之初并不被看好,先是筹备多日迟迟未能见人,从10月推迟到11月,开播当日也颇为惨淡,全天直播“澳门赛车”,直播期间漏洞百出,让人倒足胃口。第二日遭到舆论的连番轰炸,不料晚上的一档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却成为亮点,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七年的“欢乐”。

《欢乐今宵》的广告时段一度为不少产品打开了知名度,比如“公仔面”、“云斯顿”香烟等。“英美烟草”的本地职员提议加入《欢乐今宵》的广告,因为当时香港亦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屡有暴动发生,时局不稳,“英美烟草”有此顾虑,加之“自大”便打消了在《欢乐今宵》做广告的想法。后来当对手公司的“云斯顿”香烟销售额节节攀高的时候,“英美公司”想要重新投资,却不得而入。当时《欢乐今宵》亦有规定,不接受同类型的广告。1971年,“云斯顿”香烟的销量已经凌驾到“总督”香烟之上了,“英美公司”见势撤换了广告公司,改用黄霑日后任职的“华美广告”。

1967年暴动之后,黄霑的顶头上司希斯准备回国避难,临走之前,将黄霑升职至副经理一职。因为升至此头衔,黄霑去英国受训很快得以成行,希斯也算是有始有终,在英国等级森严的公司中,妄想以助理的身份加入训练班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临行之前将黄霑的升职事宜办妥。黄霑之所以想去英国接受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英国的总公司的确是学习广告专业的天堂,在英国的四间公司全部涉及环球广告业务,其中的人脉关系更是不能小觑。黄霑此次镀金之旅,接触了不少欧洲一流大学的教授课程、联合国知名顾问的讲座等,课余生活也相当丰富。黄霑自称训练中心外便是一所有五百年历史的老屋,改成了Pub,课余闲来无事,他们便聚在一起,相谈甚欢。黄霑还从外国友人那里学到了一句非洲的“三字经”,甚为得意。加之,黄霑本就好吃,这次培训的膳食也极佳,酿兔子、鳟鱼应有尽有。

黄霑此时对“英美公司”很有归属感,只是当他回到公司之后,英国总公司又调来了一位正经理,英国人的公司本就保守,不允许正经理旁落他人。黄霑在受训期间曾称,愉快得很,一点种族歧视也没有,可见平日里他没少受到公司某些人的歧视,故无论黄霑如何努力,始终当不了正经理,而英美公司正经理的职位,到了21世纪之后才由中国人出任。如此看来,黄霑辞职是对的,否则不是要60岁才当上正经理?或者等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也做不到。

黄霑的希望是一步步破灭的,在希斯走后,1968年春节,一位比他还小一岁的英国人上岗。这位英国小伙不过二十五六岁,大学都没毕业,是一个拥有一头金发,风靡万千少女的帅气青年。不过这位英国小伙很快就下岗,原因是恋上了一位中国少妇,还带着一个小拖油瓶。这在偶像剧里绝对是大热男主角,但是,在英美公司看来,非要炒掉不可。

英美公司跟当时很多外国公司一样,对华人存在歧视。当时的华人甚至不能与外国人同乘一个电梯,很多外国公司的高层更是不允许华人染指,连普通职员,也倾向于澳门的葡籍人士,因为他们的英文普遍比港人好一些。在这种背景之下,与华人通婚成为一个禁令,有些部门并不明令禁止,但是,一旦与华人通婚,便失去了晋升的机会,有些公司一旦发现职员有此苗头,便调其回英国。总之,种种歧视政策已经印在了黄霑的心里,或者由于这种原因,《我的中国心》才如此激动人心。

其实,这位年轻的经理还没被开除之前,1968年年中,英美公司已经有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总经理、市场总监、高级职位的华人纷纷走马,其中包括黄霑进入英美公司的引路人梁先生,黄霑与之同在港大读书。

黄霑很快迎来了第三位上司,这位上司是个有着啤酒肚的中年人,啤酒肚的形成原因也在其入职之后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这位先生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依然玩心不改,每日下午三点准时到中环泡吧,工作呢,自然是黄霑的分内之事,于是黄霑不升反降,顶着副经理的头衔,做的却是此先生助理的事,此先生的主要工作便是签字坐实。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霑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因为本土班底已经大半不见,受过训练的他视野已经很开阔,仅仅做香烟广告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于是,黄霑在这种孤独的氛围中,越来越觉得升职仅仅是一个梦。

3

1970年,他辞职后进入华美广告公司,此公司是中美合资公司,整体员工构架也较为活泼,有不少港大的毕业生,当时垄断了电影院和巴士的广告,后来油麻地小轮也是其全权代理,算是香港最大的广告公司。此公司是由林姓上海人最早创立,技术支持是五六十年代全球最大的美国“麦肯爱力逊”公司。笔者认为,黄霑之所以选择这个公司,除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最主要原因之外,这里并无种族歧视也是一个次要原因。而华美公司之所以对黄霑感兴趣,除了他日益成熟的广告专业技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美公司一直都没有烟草行业的广告,引进黄霑其实是想让英美烟草公司舍弃格兰广告公司而转投自己门下。

黄霑此次获得的职位是联合创作总监,这首先是个高级职位,月薪3000大元,但是他仍然没有自主权。因为是联合,他需要与一外籍人士商议。但是这个职位的月薪算是相当丰厚,当时香港年轻人因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很少能读大学,一是很多人因为战争耽误,读完中学已经二十大几,早就到了工作的年龄;二是香港的大学很少,就只有一间半——香港大学和正在筹备的香港中文大学,况且读大学也是有钱人的专利,平民想读大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很多年轻人在中学甚至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最常见的工作是见习生、初级文员、酒店饭店的侍应生,好一些工作就是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员或者乘务员,一般的工作月薪不过100或者200,航空公司制服漂亮,工资从200到400不等,可以想见,黄霑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真可以算是“大元”了。况且他还一直在做兼职,所以单从薪金上看,也结合他当时平静而恩爱的婚姻生活,黄霑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小高潮,他对自己的生活相对满意。

这种满意随着入职后的几次成功的运作越来越明显。首先是“以罗果子盐”的“热风”广告,“果子盐”是一种可以帮助清热气的产品,广东人用以治疗热气,故以“热风”为广告语简单明了,又对症下药,兼之以朱维德出境,于是“以罗”开始热卖。再者,是可口可乐的广告采用关正杰吉他伴奏演唱。以往的可口可乐总以美国歌曲为广告歌,而此歌打破传统,是地道的港歌。可口可乐在70年代的国际通行广告语是“Its The Real Things”,一时间风靡全球。后来因为60年代“披头士”流行,人人追求“Real Thing”,加之来自百事可乐的竞争,可口可乐便宣称“我是真的”[5]。而在香港则很少有青少年在60年代当“披头士”,香港也没有“百事可乐”,于是黄霑便“补”之成为“识真好嘢”。还有一则广告则是泛美航空的:“泛美,旅行合理想;泛美,旅行最经济。一生起码一次,到世界度假。”让很多香港人开始了对旅行的向往。

最为成功的则是“人头马”的广告。此则广告可谓是黄霑的代表作,此则广告带来了“人头马”的热卖,到了21世纪有些地方还用的是黄霑的那句“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黄霑常常以此为傲,甚至有些“自吹自擂”,其实此广告的成功还有诸多其他因素。“人头马”白兰地在国外是餐后酒,而中国人则习惯在餐桌上豪饮,故此酒在宣传中采取的方式是跟喜宴联合在一起,放在餐桌中间;在包装上,也换了磨砂瓶,给人感觉是不但酒好,而且价低,于是无论是婚宴还是寿宴,各种聚会的餐桌用酒就有了“人头马”的身影,加上黄霑那句“好事自然来”的广告语,真是相得益彰。加之,此广告选的时段也好,是新闻播报之后的黄金时段,虽然广告费用略高,但效果相当奏效。于是,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此广告成为典范。

不可否认,黄霑在“华美”任职后,的确如鱼得水。但是1972年,黄霑在另一则广告的成功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就是香港70年代广告界有名的“虫草鸡精”事件。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内地的政策开始松动,香港左派人士开始活跃,他们需要与传媒重拾关系,于是决定从商业入手,目光定在了虫草鸡精、白猫洗衣粉等国货身上。“虫草鸡精”的广告初始基金只有两万元,投放在了下午5点到6点的非黄金时段,每日二十秒,在一个月内日日播。这样的广告由于时段一般并没有引起当时几乎垄断鸡精市场的“白兰氏”鸡精的注意,可是随着广告播出的日积月累,“白兰氏”在不久之后便败下阵来。他们把怒火发在了当时代理他们广告的“华美广告”公司的身上,黄霑等人日日开会商量对策,最后还是以大部分高层人员的离职结束。我想,“虫草鸡精”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虫草鸡精,补而不燥”的贴切而接地气的广告语,另一方面还得益于这是国货,在歧视频现的香港,港人说不定早就对外国货有所不爽,既然品质一致,为何不尝试一下新产品外加支持一下国货?而且,从二者的广告投入看,虫草鸡精的成本显然更低廉一些,成为港人首选也是正常的。而在黄霑看来,“冬虫夏草”[6]是什么东西他并不清楚,既然不清楚,自然是好的。这几句话似乎透着酸酸的味道。

1972年下半年,黄霑辞职后进入国泰广告公司,这次跳槽跟上次不同,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这间广告公司是洋人掌权,久违的歧视又回来了。黄霑加入国泰之后,着实郁闷过一段时间。他的办公场所在大厅,一张小小书桌,而黄霑的职位,据他称是总经理,不晓得是为了面子还是事实如此,黄霑还拿出“委任信”向友人证明,结果没多久,1973年,他便辞职了。  

[1] 李雪庐:《吕梅华助理》.《黄霑呢条友》.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4:93.

[2] 黄霑.《理想客户》.《黄霑文集4·广告人告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5:216.

[3] 黄霑.《转工的好坏》.《黄霑文集4·广告人告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8:20.

[4] 黄霑.《革命先锋》.《黄霑文集4·广告人告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8:114.

[5] 黄霑.《识真好嘢》.《黄霑文集4·广告人告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5:110.

[6] 黄霑.《潮流与虫草》.《黄霑文集4·广告人告白》.香港:明窗出版社,2005:158.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