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8节 红旗真的要倒了吗?

2000 年3 月13 日至15 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弥漫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紧张气息。随着一小撮生物科技股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连续三天暴跌100 点以上。随后,网络股“不甘示弱”,更是成为股指急速下跌的“领头羊”。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原本就是个“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的主儿,更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在全民追捧网络股的时代,尤其是1999 年,那些稍能和网络沾上边的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宠儿”,是“香饽饽”;而一旦全球网络经济突然间“晴转多云”、“多云转阵雨”,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资本市场上最惨的“弃儿”。当网站的钱快烧完时,当网站找不到盈利模式时,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本能地捂住了自己的口袋。当“口袋”溜走时,弹尽粮绝的互联网公司只能悲壮地倒下。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里,小品演员蔡明给观众们留下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这话原本是形容社会上部分“春风得意”之人的。而对马云而言,这似乎也是2000 年的他对阿里巴巴的最大期望与梦想。遗憾的是,“彩旗”不仅没有飘起来,“红旗”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面临轰然倒下的危险。

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马云高喊:红旗插到华尔街!

到如今,悲观失望的众人惊呼:红旗还能扛多久?

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竟是如此的寒冷。

对当时所有和网络沾边的从业者而言,来自投资商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

整个互联网寒冬时期,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向互联网公司收紧了口袋,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换手、止损、套现。

阿里巴巴也难以摆脱这种尴尬。到了2000 年底的时候,一贯温和的股东们就有些不耐烦了,原本打算追加的投资也化为泡影,不仅停下了许多已经动工的项目,甚至做好了撤资、套现的准备。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投资者的支持,阿里巴巴不可能活到今天。然而,风险投资毕竟不是投资风险(马云语),投资者也不愿意做个冤大头,在没有打破盈利的坚冰之前,他们是决不会轻易再投入的。

华尔街的分析师也坐不住了,他们开始质疑马云:“阿里巴巴到底怎么赚钱?你们那个破BBS 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到了2001 年1 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能维持半年多的700 万美元,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断裂之时,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从纽约的华尔街到北京的金融街,从顶着专家头衔的业界资深人士到唯恐天下不乱的一小撮记者,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马云,盯着阿里巴巴。

1999 年的前6 个月,马云一直坚持“闭关修炼”,无非给人狂妄、傲慢的感觉,倒也没有多少媒体对这个公司有多少兴趣。而到了2000 年之后,尤其是高盛、孙正义的资金相继到位,马云高喊“红旗插到华尔街”的煽动性口号以后,媒体也好,业界人士也好,显然已经开始关注这个神秘的公司了。

然而,在那个互联网公司如“过街老鼠”、“洪水猛兽”般的世纪寒冬,“关注”的同义词就是“批判”、“水煮”。从媒体到民众,从精英人士到草根阶层,全中国人民似乎都在问马云:阿里巴巴到底怎么赚钱?你们的模式有前途吗?

被逼急了的时候,马云也会挑衅性地反击一下:“那些批评我们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真看懂阿里巴巴的模式了吗?告诉你们,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不会把他当对手!”

那时,马云的阿Q 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会反问那些批评他的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是微软,你们看清比尔·盖茨是怎么赚钱的了吗?但人家就是能赚钱,对不对?”

马云的“疯话”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可贵,尽管欣赏他的人不多,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用事实说话。

现在,到了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到了阿里巴巴最危机的时刻,马云依然对互联网坚信不疑,对阿里巴巴的事业坚信不疑。

那时候,马云常常告诫自己的团队:6 个月之内,中国80%的互联网公司将会死掉!结果,整个2001 年中国互联网公司横尸遍野的惨状应验了他的预言,大浪淘沙之后,只淘出了三大门户等一批“剩者”。

那时候,马云鼓励自己的团队:如果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要死的话,我们要最后一个死!整个互联网寒冬时期,马云发表了一系列名言,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比如“互联网是3000 米的长跑,不是100 米的短跑,它需要我们既要有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乌龟一样的耐力”、“英雄在失败中体现,真正的将军在撤退中出现”,诸如此类。

在渡过那场空前的浩劫之后,马云当初说过的许多话还在各种场合再现过,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借助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走红的“经典语录”:“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