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善恶交织的童年

我的孩子总会编一些﹃杀人﹄故事,

听得我心惊肉跳的。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昨天在个人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这个即将四岁半男孩的画和他说的故事。很多妈妈担心地和我说起自己的孩子也经常说这样的故事,内容夹杂着“杀家人”的内容,询问要如何引导。

家庭不同,环境不同,我不能妄自臆断他人的情况。不过可以谈谈这个男孩的故事与画,说说我所理解的他为什么要“杀妈妈”。

首先,孩子们都是意象大师,他们说的故事经常折射他们当下内心状态。

我不是说,孩子此刻就是想杀、死、你。而是说他在面对、归类自己潜意识里的全世界:感受激烈情绪,体会抉择困境,看见邪恶、美德和爱交织萌生的自己。

四岁幼儿由自己的感受出发,不可避免地在内心深处萌生某些基本分野,来确认自己足以掌控外部世界的某部分秩序。这些分野一开始非常粗略,包括:爱与不爱,好和坏、生和死。(实际上,幼儿对“死”的感受极其含糊。“死”在他们的想象里不是无可挽回的,多半等于“短时间不存在”或“有力量地击垮”。)

这个男孩内心所面对的、最主要潜在矛盾是外部社会秩序,以及自由自在的生命力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无论成人如何温存、小心、极有技巧地处理,在成长个体的自我内核中,依然充满困惑和迷茫。(个体与社会的融合过程向来如此。)

为了解释这样的迷茫,孩子在自设的故事里分化出善恶两极、暴力与冲突。这样明确的两个“派系阵营”,会给他们动荡的内心注入力量,也能辅助他们条分理析自己的感受。

自古而来的童话母题里也充满这样的暗喻。比如“女巫”象征与孩子有命定的密切关系,控制孩子、试图左右孩子的邪恶力量(这经常是现实生活中有掌控力又情绪不佳的妈妈的投射);“仙女教母”象征温柔的、抱持性的辅助力量(经常是现实生活中鼓励式的母爱);“巨人”往往代表父权或强力控制的,令自己无法理解、无法融入的“失序”社会;所谓“杀、战争”,就是孩子在理解和接纳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巨大自我冲突。

这就是许多童话流传千百年的原因。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童话中找到了自我冲突的共鸣。他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些抚慰内心的童话。鼓励自己,奋然前行,得到成长。

他们也会自己编造一些童话。或者说,他们也会自己制作一些“内心的解释”。这些孩子们自己的成长故事,比经过无数次沿革(起码表面上)符合社会规范的童话还要勇敢,还要血淋淋。

这个男孩的故事,就体现了一个四岁多、体力充沛、在自然环境下成长的男孩的内心冲突。

在这个自创的故事中,他轻易跨越了“不能弑杀血亲”的童话至高伦理原则,将内心冲突分裂成两个人。一个代表着蓬勃的、不需要规则的生命力(“彼得·潘”)。在这个“坏人”的世界里,“规劝式存在”的妈妈(象征维护社会公众秩序的亲人)是羁绊。为了个体发展,“坏人”必须杀掉妈妈。但是,这个“自我”同样意识到爱的不可或缺。这么年幼的孩子,无法解释自我生命力和作为“限制”存在的家庭之爱之间的矛盾。因此,故事里的“坏人”越来越小(无序的生命力被弹压)、有点矛盾悲伤,甚至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和社会握手言和的未来(“悲伤地想自杀”)。

但在这个孩子的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乐观、果敢的角色。这个角色,实际上是“坏人”的继任,是一个关于自己的未来预言。这个“警察”(既有力量、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显然已经解决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困惑,“他身穿铠甲、他不怕”(暗喻得到自我妥帖保护、不再有伤害)。在画面中他占领主体地位,完全掌握局势。这是孩子对自我、对未来的肯定。

因为这个四岁多男孩一直生活在没有剥夺性评判的氛围下,因此,在他的故事中,即使是在冲突之下,依然充满爱与眷恋。“坏人”也不是一打就死的,而是雄心勃勃地想复辟(“我下一幅画就能赢”),真正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邪不胜正”主题在这个故事里并不是结尾。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有人流血,就会有人流眼泪”,孩子意识到成长需要牺牲,会有自己的痛苦,会有爱他的人的痛苦。

是的,他还没做好决定。他还没决定归入秩序,或者依然生活在自己的“永无岛”——或者说,这两股力量会这样永远并行在他心里。

很多四五岁的孩子会和我说一些这样打打杀杀、生生死死的故事。我非常珍惜这些故事,为这些了不起的成长动容。

我相信,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所谓无忧无虑的。他们的内心充满权衡、抉择、牺牲和摇摆不定。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行。

某些新教育追崇者认为,只要孩子一出生就踏上了某一条全然善与美的教育之路,内心的冲突就会彻底消泯。

这是一厢情愿的臆造。

“血腥”的成长故事,就是孩子自己的成长思考与努力。孩子一遍一遍制造、描述这些故事,是在和内心的自我和解,积蓄力量,奔赴前程。

孩子和身边的人(父母、家人、老师)怎么看待这些故事,评判这些故事,在这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用好的叙事疗愈方式和孩子讨论和引导故事本身(这需要技巧),那么,以平常心接受这些故事就好。

让孩子自己决定故事,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的第一步。

本来,这个故事是我最爱的小男孩自己的故事,我很迟疑是否有权以此为例加以分析。

我征得了他的同意。

把一个妈妈对孩子故事之体会写了下来。

送给那些内心不安的妈妈和其他努力成长的孩子。

孤独的成长有那么多牺牲和放弃,因此更需要互相看见。

这是我的心愿,也是米尼落于笔尖的心愿。

爱与慈悲是魔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