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节 父母子女的三种交往方式
-
观察家长的心理,颇像一个雕刻家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一块顽石上,创造出一具美丽的维纳斯。石像上的每一条曲线,都是他精心构思和刻画出来的,他担心别人对石像的毁誉,有时比对自己的生命更关切。父母对孩子就是这样。把一个无知的小细胞培养成一个伶俐活泼的孩子,其中花费了多少心血实在无法用数字统计。在许许多多父母的心目中,子女就是他们理想自我的又一次重生,因而不惜毕生心血把理想自我过渡到孩子身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常识,孩子毕竟不是石头,可以任你随意摆布和处置。孩子也是有思想、有灵性的人,它本身就存在着自我塑造的能力。父母的任务不是把难以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而在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自我塑造的气氛和条件。
一般把父母与子女的交往方式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不是把孩子当成主动交往的对象,而是当成被动的保护对象,“承包”了孩子的一切生活活动,这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交往方式。其特点之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甚至想方设法刺激和扩张孩子在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特点之二,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孩子的错误缺点总是加以包庇,孩子在外面占了便宜,他们喜形于色;孩子在外面稍微吃点亏,他们便怒不可遏,甚至带着孩子去兴师问罪。
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地位特殊的人,容易养成骄横任性、贪婪、无礼、目空一切,自私等品质。由于始终处于父母羽翼的保护下,娇骄二气十足,依赖性强,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会适应能力低。
第二,专制型。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父母只把孩子当成支配命令的对象,对待孩子或者简单粗暴,或者严厉过分,或者约束过死,采取的是“控制与隔离”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父母遵从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
其实,棍棒只能给人留下创伤,使人变得仇恨、冷酷、麻木和虚伪,压而不服。“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的确不假,但是严有“严格”和“严厉”之分。适度的严格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而过分的严厉则是有害无益。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通常是指在大人的启发、诱导和鼓励帮助下,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会自己应做的事情。严格是以爱为前提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使孩子感到父母之爱的温暖。而“严厉”则往往是以不适当的要求为前导。“为什么你不是全班第一?”“为什么你得99分而不是100分?”又以打骂等暴力手段为后盾。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三,民主型。也称科学型,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往。父母对子女有强烈的责任感,尊重其人格和权利,同时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首先,他们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常言说得好:“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品德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品质的形成,比如,自制力、好奇心、自尊心、对劳动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和对困难的态度等,日久天长就成为孩子自己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次,他们注意采用说服引导的教育方法,而不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第三,他们注意全面辩证地教导孩子,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又教育他们刻苦勤俭,艰苦朴素。既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又批评其缺点和错误。对待孩子慈爱而不溺爱,管教但不管制,保护而不偏袒,放手但不放任,严格但不打骂,重感情,更重理智。
在这种民主型的教育环境下,儿童容易养成独立、直率、团结协作、亲切友好、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大胆热情、坚忍顽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既有权威,又可亲可爱的知心朋友。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与父母交流思想感情,乐于听取父母的合理意见。这种形式有助于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亲爱的同学,仔细观察一下父母对你的教养方式,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呢?
(未完待续)
《我的圈子我做主:人际交往就这么几招》
作者:徐守森
出版:科学出版社
定价:25.00元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