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越南记
-
十年前我想去越南,只因为越南这两个字吸引我。
孤僻的人总是有奇异的想法,单为越南的名字好听便心心念念了。像一个女孩子叫桢楠,越南的名字倒像一个男孩儿名字,干净、挺拔。深邃的眼神,植物一样的清香。
越南的香气是清香的,是电影《青木瓜之味》中的香气,是杜拉斯在西贡遇见中国情人的香气——那是少女与少男的香气。在杜拉斯的《情人》中,越南有迷乱的情欲,那情欲又都是带着朴素与天真的。
电影中,越南少女穿着奥黛,纤细的腰露出动人的一截。她们的笑,亦带着香气,牙齿素白,桃花红杏花白,美得清澈动人。
但我却与越南一直擦肩。
M亦是喜欢越南的女子。我们相约一起去越南,躺在床上说着话,月光打进来,我们说坐着火车去越南。又有一次她去南宁采访,半夜给我打电话:你先飞来南宁,然后我们去越南,近极了。她的声音中有迫不及待的渴望。
那次我有事没去成。后来我又有机会去越南,和M说了,她便哭闹:不是说一起去吗?你怎么能一个人去呢?她的质问铿锵,又有千万委屈。那时她未婚,犹如少年般。
再后来在越南出了好几本书,长篇小说《刺青》《无爱不欢》《人生若相守如初》……那边联系我的编辑中文乏善可陈,叫我“作者”,这两个字真生动。那亦是第一次收到美金版税,后来将一部分给了一个叫B的女孩儿,她去英国读书。
亦没有想到多年后才去了越南。越南像一棵槐花树,落了一地的花,香气一直袭人。
及至真来了越南,不过是验证那香气而已。我只闻到奶香扑鼻。正是十月,越南女子展颜一笑,那是奶花树,每年十月开花,奶香的花?哦,是,一团团的小百花映衬于绿叶间,整条街全是奶花树,一片雪白,穿了奥黛的女子站在花树下,上衣是淡黄色,裤子是白色。她站在那里就是散文,就是诗,就是越南。
我连一丝陌生都没有,仿佛来过多次。河内的老房子,那些法国殖民时期的老房子,被刷成黄色,那黄色和这个稍显黯淡的城市居然妥帖——我重新闻到八十年代气息,闲散、幽静,没有慌张,人们在西湖边聊天、散散步,恍惚间我仿佛到了杭州西湖边南山路。街边到处是参天古树,越南人告诉我,这些黄花梨从前用来烧火,后来大批中国人来买木头,从此价值不菲。
摩托车铺天盖地,密集到恐惧。夜晚的河内,摩托车的海洋,它们亮着灯,穿行于这个城市。街边的三轮车夫揽着生意,那是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人坐在前面,车夫在后面,三轮车的格局不同,景观便也不同。
铺天盖地的还有百叶窗,那是法国人留下了的印迹。白色、蓝色、棕色……风情万种的百叶窗,美到让人窒息,让人有偷窥欲望——那窗子里住着十八岁的少女珍玛琪,她在窗前等待中国情人。
越南曾是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在越南盖房子、喝咖啡、吃面包、给小费,给越南留下挥之不去的法国气息,它与越南本地气息杂糅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名状的美感——又寂寞又销魂,又失落又慈悲。
更喜欢西贡。它现在叫胡志明市,愿意叫它从前的名字西贡。湄公河边,热带雨林。像积木一样的房子——长十五米,宽只有四米,每幢有四五层。密密紧紧地排着——那些门和窗真美得素然。百叶窗,仍旧是百叶窗,多以蓝色为主。那些越南人支开桌子,在自家门口吃饭、打牌、聊天、喝茶。越南人喝茶加冰,大冰块泡在茶里。看着不像茶,但到底是茶。
西贡的风是热的,咖啡馆飘出幽香。亦去菜市场逛,很多水果没有见过,有着热带水果的热烈。那些生动饱满的水果,像性欲极强的女子,垂涎欲滴。
在西贡街边散步,像走在八十年代。时间是慢的,像从前一样慢。要了一杯咖啡,越南咖啡,香气袭人。听两个越南女子聊天,她们穿了奥黛。我的审美里,奥黛比旗袍更好看。她们说话像在唱歌,越语中有不急不缓的跳跃音符,那么美,有不动声色和面无表情的美。像越人歌,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菜加有咖喱。淡淡黄夹在糯米饭中,香得浓艳。米线也好,鸡汤里加上长亮白的米线,又佐以香菜、香葱,小米、鸡丝……越南酱油亦有香气。我在河内街头吃米线,周围是一群群的越南人在吃米线。
坐木船去游热带雨林。木船被漆成蓝色。那蓝色是明媚而忧伤的,像怀斯的画,也似凡·高的《星空》。热带雨林中的水椰子垂到水里,摇船的男子露出洁白的牙齿,指着岸上房子说:那是我们的家,我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
他唱越南歌给我听,越歌有清简之味,可闻竹香。我们用不流利的英语交流,他请我抽烟,我们一起唱歌。
越南的空气是散的、慢的,润的生活都是慢的。慢可以生出无聊的细菌来,那细菌滋生出的气息是散淡的颓。我在河内坐三轮车游西湖,亦觉得是在自己的杭州城。
路边有金山寺。这三个字让人想起白素贞,但到底是越南。
在西贡的老邮局寄了一张明信片。法式建筑的老邮局那么美,电扇转着,说着各国语言的人在那里寄信。
又在教堂外坐着发呆,看着摩托车鱼一样穿行。身边走过越南女孩,她回头,我亦回头——我迷恋这刹那交辉的光芒。她展颜一笑,牙齿极白,如贝。
离开越南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一定再来,住上几个月,租辆自行车,骑遍河内、西贡的大街小巷。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