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威廉讨厌在这样的公众场合送别母亲,起初他断然否定了这个建议。据前首相布莱尔的新闻秘书阿拉斯泰尔•坎贝尔透露,自从母亲去世后,尤其是在知晓车祸是源于狗仔队的追赶后,威廉王子更是“恨透了媒体记者”。他不想做任何事情来安抚媒体,而且非常坚决地表示,他不会为赢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对王室的原谅而在葬礼上积极表现。
坎贝尔还说,王室朝臣们非常担心查尔斯王子可能会受到民众的攻击,那样的话,葬礼那天的情况将不堪设想。王室职员只得声称这是戴妃的遗愿,才说服威廉王子跟随亡母灵柩。然而,戴安娜王妃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并非查尔斯。与其说威廉被王室职员说服,不如说是被祖父说动了心。祖父告诉他如果不随灵柩而行他会后悔一辈子。菲利普王储说,他也将随灵柩前行,如果威廉想和他一起,他会非常乐意,而且在葬礼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威廉身边。也许最终说服威廉改变主意的是他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过早具有的责任感。
无论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还是王太后,也就是威廉的曾祖母,都知道威廉需要更多特殊的关心,因为他将是未来的国王,他需要培养。威廉在一天天成长,他往返于学校和温莎城堡之间,每周都会和祖母饮茶谈心,而女王则教给他为人处事之道。家庭午宴时,曾祖母总是坐在他旁边给他讲二战时候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告诉他国家民族的困境。这时,年轻的威廉常常不禁仰望曾祖母,敬佩她的坚强,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每次生病,我都会想起相同境遇下她那不顾一切的抗争。”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葬礼上,威廉内心挣扎不断。戴妃的葬礼比较奇特,既有帝王贵族的庄严,也有社会名流的华丽,这正是戴安娜人生及她对王室家族改变的真实写照。1900名送葬人群中有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著名演员汤姆•克鲁斯和汤姆•汉克斯、著名歌手克里夫•理查德、乔治•迈克尔和克里斯•蒂伯。著名歌手艾尔顿•约翰演唱了他由经典歌曲《风中之烛》改写歌词后的新曲《再见,英格兰玫瑰》来悼念戴妃。这首歌成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歌曲,艾尔顿的这张唱片空前大卖。威廉和哈里感动至深,黯然神伤,却有幸免于媒体聚光灯的跟踪。这是唯一的一次,因为王室已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达成协议,葬礼中不再聚焦悲痛欲绝的王室家庭成员。
葬礼上,戴妃的哥哥厄尔•斯潘塞做了葬礼演讲。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有对皇室的明显批判,他的演讲并没有被冠以美名。但是他哽咽的、令人潸然泪下的词句赢得了送葬人群的阵阵掌声。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所承受的巨大悲楚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他还发誓,将和亲属们竭尽所能地让威廉和哈里免受传统职责的束缚,能如戴妃所愿的自由歌唱。舅舅在演讲中对媒体的痛斥与威廉的内心感受产生共鸣:“在一切有关戴安娜的嘲讽中,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此:一个被取名意为狩猎女神的女子,最终却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受人围攻、最惶恐不安的人。”
那一天很漫长。上午11:00,葬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刺耳的丧钟声中开始,下午6:00在戴安娜的家乡北安普顿郡奥尔普索的一个小岛上结束。威廉、哈里,还有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少数家庭成员去了墓地,远离公众视线,进行了家庭葬礼。戴安娜最终的安息之地之所以选在这儿,也这正是因为这块私人领地与外界隔绝,日后儿子们来探望时也可免于媒体“长枪大炮”的偷拍跟踪。
14年后的今天,再看那时的悲痛,似乎有些伤心过度。艾尔顿的那首歌曲是对人们伤痛的最好诠释。但是葬礼过后,那首歌就再也没有被演奏和唱起过。甚至前首相布莱尔也承认“人民的王妃”这一措辞更像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产物,陈腐而又夸大”。但是在当时,这确实是全英人民感情的真实写照。
此去经年,戴妃之死依然经常被提及。例如,2011年2月,《放荡的女人》书中如此评论:丽莎•麦克斯韦指出葬礼给了人们放声大哭的机会,不仅仅是为了戴安娜,也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那些他们失去的亲朋好友。
更重要的是,母亲的葬礼使威廉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知名度和国民对他的热爱,而这种知名度和热爱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将会保护和包容他们的新王妃凯特。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父亲查尔斯将永远都是王室童话中那个默默不语的小丑。
葬礼四天后,查尔斯就把威廉送回了学校。威廉发现自己的房间里有600封信,大都是同学们写给他的。在伊顿公学最后一年的学习也拉开了序幕。纵然万事开头难,但在这所知名的公立学校里,威廉一如既往的出色。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